2017年9月中旬,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在杭州成立了區塊鏈技術研究院(簡稱 “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該研究院隸屬於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核心企業之一的中鈔信用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也是央行旗下爲數不多的以區塊鏈爲研究方向的機構。目前已申報有22項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相關發明專利。

實際上,中鈔區塊鏈團隊從2015年初就開始參與到央行數字貨幣課題研究,2016年起承擔中國人民銀行的數字票據課題,一直致力於央行數字貨幣技術研究和區塊鏈在金融等領域的前瞻性應用與實踐,也是國內金融體系內的首支區塊鏈技術研發隊伍。2016年6月,發佈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智能數字票據系統SDDS(Smart Digital Draft System)的概念驗證原型。2017年1月,完成央行的“基於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驗證系統開發和部署。2018年1月,數字票據平臺在上海票據交易所及4家商業銀行實驗性生產投產。2017年9月,發佈BROP可信登記開放平臺白皮書,平臺將於近期正式對外發布上線。

法定數字貨幣和以比特幣爲代表的虛擬貨幣的聯繫和區別在哪裏?全球央行爲什麼紛紛投入法定數字貨幣研究?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出對現有金融和貨幣體系將有什麼影響?區塊鏈的發展目前還面臨哪些困境?在當下的火熱市場中,投資者和創業者該做出怎樣的選擇?

本期“大咖超鏈接“,我們邀請了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院長張一鋒, 聊了聊他對法定數字貨幣和虛擬貨幣,ICO及區塊鏈投資的看法。以下內容爲張一鋒院長口述,巴比特資訊編輯整理:

中鈔區塊鏈研究院院長張一鋒:法定數字貨幣一定會出現,但未必採用區塊鏈技術

法定數字貨幣和虛擬貨幣

從貨幣發展的歷史看,從金屬鑄幣到錨定金屬的紙幣一直到最近四十年,貨幣已發展到完全由信用來支撐其價值的階段,幾經曲折歷史最後選擇了國家信用,作爲維持幣值、擴大流通和增強貨幣信用的最佳形式,並通過貨幣流通量的調控來作爲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手段。從今天看,在可預見的時期裏,數字貨幣,仍然會以國家主權做背書,才更符合貨幣進化的趨勢和金融實際業態的需要。

以比特幣爲代表的虛擬貨幣,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技術探索,也是一場社會實踐,這次探索對於重新認識和分析貨幣的邏輯具有重要的意義。但遺憾的是,這場社會實踐到今天,仍然沒有證明它具備充當人類社會數字貨幣的可行性,比如,一直無法找到一種機制來維持幣值的相對穩定性,而這是貨幣充當價值尺度和交換媒介的重要基礎。價格暴漲暴跌的比特幣類虛擬貨幣,雖然在某些局部已具備一定的貨幣特性,比如也可少量應用於一定特殊場景下的支付,但從總體實踐看,目前其更表現爲一種類股票的金融資產。

而大部分人購買和持有比特幣的現實動機,也符合我們的以上判斷。買比特幣類的人,絕大多數是期望通過持有增值套利,而不是爲了以它來購買商品(也許ICO過程是個特例),從這點也可以簡單判斷,比特幣目前仍不具備貨幣的基本特徵。

因此,以比特幣爲代表的虛擬貨幣,或者也有人把它叫做私人準數字貨幣,目前仍表現爲一種資產特徵。到今天爲止,比特幣並沒有實現中本聰所預想的全球化數字貨幣的目標。也許比特幣經過若干年的進化,或者某種新形態的虛擬貨幣的出現,能朝着這個目標更進一步走近,但今天並沒有明顯的跡象。這也是我們認爲在未來法定數字貨幣的設計當中,需要重點去思考和規避的問題。

還有一類是ICO項目的代幣。客觀的說,ICO模式是一種試圖解決激勵問題的創新思路,可惜的是現實實踐中卻往往難以避免淪爲一場旁氏騙局。很多項目大而無當,根本無法爲它所描繪的目標去落地實現,只能靠一些玄而又玄的概念去吸引和收割跟風的韭菜。其中一些連基本業務邏輯都存在巨大缺陷,無法自圓其說,純粹爲了騙錢。還有一些邏輯能夠自洽,但所描繪的目標所需要的資源,和需要的技術,今天都完全不具備,也看不到一定時間內能解決的可能性,或者在落地實現的過程中,存在巨大無法克服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這一類ICO項目和代幣主觀上未必是行騙,但結局不見得比前者好多少。另外,因爲監管的缺位,ICO所得資金的使用,是否能完全投入到承諾的研發中,變成一場純粹對人性的考驗,也使得項目中途夭折的概率大大增加。

對於代幣,投資者一定要心生警惕。而像比特幣這類的虛擬貨幣,也要充分評估自己的抗風險能力,適不適合去做這一類投機性很強風險極高的虛擬資產投資。股市尚有風險,入市還需謹慎,投資比特幣的風險遠遠高於股票這點是毋庸質疑的。

法定數字貨幣的選型、挑戰和影響

目前來看,全球各國央行對於法定數字貨幣都還處在論證探索的過程,總體仍比較謹慎,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個是模型,究竟法定數字貨幣應該長什麼樣,需要解決哪些業務問題,並沒有多少可茲參照的對象,對法定數字貨幣的認識,本身就還是一個摸索的過程;

第二個是技術,法定數字貨幣作爲互聯網背景下的新貨幣,還不簡單只是一個業務問題,對於技術的挑戰是非常高的。比如是否採用區塊鏈技術,目前還只能先驗證,無論區塊鏈技術可行或者不可行,尚不能爲時過早的去斷定。至少從目前來看,區塊鏈技術的性能瓶頸等問題,對於法定數字貨幣的使用範圍和交易速度,還是一個巨大的障礙。當然,法定數字貨幣也還沒有正式發行,區塊鏈技術也還在快速往前發展,所以技術層面的問題,都是一個進行時。

第三個關於影響。無論在貨幣理論,法律體系,還是實際的金融業務,法定數字貨幣都將帶來很多挑戰。一些央行,包括中國央行,都在做具體的研究。總體來說希望降低數字貨幣發行後對金融體系潛在的負面影響,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進行創新。

未來可能帶來的影響,有些是今天尚難以想象的。比如,貨幣的乘數效應必然會發生變化。大家平時對貨幣有一種誤解,認爲貨幣就全是央行印出來的,其實不完全,這部分叫做外部貨幣。實際經濟生活裏所使用的貨幣,其實更多是指商業銀行在央行發行紙幣基礎上,通過貸款放大出來的貨幣供應總量,我們也叫做內部貨幣。這纔是實際流通中的貨幣,央行通過存款準備金率來調節,而這種槓桿放大作用,就是貨幣乘數效應。

法定數字貨幣出現以後,有可能會發生變化。老百姓,如果大量把在商業銀行的存款,轉成數字貨幣的形態來持有,就可能對現有金融體系的運行帶來很大的影響。當然是不是一定出現這個影響,也取決於法定數字貨幣發行後的業務規劃和實際推進路線。

法定數字貨幣是社會經濟形態發展的必然趨勢

法定數字貨幣的出現是整個社會經濟形態不斷往前發展的必然趨勢。以互聯網和信息化爲技術特徵的數字經濟,近幾年在快速成長,在這一個完全數字化的互聯網世界裏,同樣需要貨幣這樣一種基礎設施。這是數字世界成長過程必然產生的內在需求。如果法定數字貨幣缺位,就會出現像比特幣、甚至包括支付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承擔這個數字世界的準貨幣職能,我們認爲這是時代進程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自然邏輯延伸。

另一個原因,過去三十年全球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密碼學技術的進展,已經基本具備了產生新形態貨幣的技術基礎。

貨幣的每一次革命和更新換代,其實都有兩個輪子在驅動,一個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另一個是科學新技術的成熟。第一張紙幣,爲什麼首先在宋朝出現,一方面是當時的商品經濟空前發展後客觀上需要越來越多的貨幣流通,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個原因就是宋代造紙術和印刷術達到了一個高度成熟的水平,使得紙鈔出現,耐用且不易被仿製成爲了可能,這正是紙幣出現的技術基礎。今天的法定數字貨幣也是一樣的邏輯。

什麼樣的應用場景適合區塊鏈?

簡單說,需要多方相互協作的,尤其在多方缺乏信任基礎的前提下,需要進行協作的領域,這些場景都是未來區塊鏈有可能爆發價值應用的潛在領域。

比如,在數字票據模型裏,我們嘗試把整個票據的生命週期都在區塊鏈上面進行構建,從最初的開票承兌,到背書轉讓、貼現、轉貼現、到期託收。參與方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票交所,都在一個平權的區塊鏈聯盟鏈上,承擔各自角色。所有相關的互操作,在票據鏈上以智能合約的形式存在,使得交易更靈活可信,而像到期託收這類的交易還可以通過自動觸發來完成。這些都是數字票據有別於傳統的紙質票據和電子票據的一些特性。

區塊鏈當前面臨的兩個難點,三個技術問題

總體來說,區塊鏈的發展目前還處於相當早期的階段。

一方面大家仍在找真正適合的場景。如何通過區塊鏈重構業務,如何進行合理設計,解決業務中的問題,體現區塊鏈技術的價值,仍然是整個行業在共同探索的問題。

第二個是技術,目前仍然需要不斷的完善和突破,比如以下幾方面就正亟待解決:

一個是性能的提升。雖然一年來不斷有新的提升性能的解決方案出來,但大體來說到目前仍遠沒有看到一個可以信服的句號;

第二個隱私保護。區塊鏈天生的數據透明性,帶來必須去解決具體應用場景中的數據隱私保護的問題。

第三個是智能合約執行帶來的系統擴展性的問題。目前智能合約的執行都是串行化處理的,所以必然帶來區塊鏈網絡整體擴展時面臨新的性能瓶頸。

規範化監管是趨勢,監管和創新並不矛盾

2017年國內ICO亂象,從監管的角度,短期在國內不會有放寬的跡象。從全球來看,監管當局也處在逐步認識這一新生事物的過程中。正是因爲缺乏嚴肅的監管,所以才使得真僞創新難以辨識,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真創新的發展。

我們已經看到美國SEC在內的機構正在逐漸加強規範,比如SEC最近提出的證券類ICO必須納入證券監管範疇。整體來看,之前大家還沒有看清楚技術後面的業務邏輯,在各方認清以後就會逐漸規範化監管,監管和創新並不矛盾。

對於投資者和創業者的建議: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對投資者來說就一個詞“耐心“,因爲這個領域確實還在早期,急於求財可能會走入歧路;對於創業者來說,我覺得他們要有“信心“,這個領域未來是有大有可爲的,中間會有些曲折,但是需要信心來使得我們能夠走到最後。

發文時比特幣價格 ¥72402.93

責編:萌大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