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圍棋的英文爲什麼是Go,而不是Weiqi?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衆號知中(ID:ZHICHINA2017)

人工智能圍棋手AlphaGo

俗稱「阿爾法狗」

名字中的Alpha來自希臘語的首字母

有起源、最初之意

後半部分的Go則是圍棋的英譯名

圍棋起源於中國

但爲什麼在英語中它被稱作Go

而不是Weiqi呢?

實際上,圍棋的英譯名Go譯自日語

在日語中

圍棋叫「囲碁」或者「碁」

(在中文裏面,碁讀qí時,表棋的異體字)

讀作「いご」(igo)或者「ご」(go)

英語正是譯自日語中的讀音「ご」

從「圍棋」到「ご」再到「Go」

圍棋在西方的傳播與日本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1877年,駐華英國外交官員、漢學教授翟理斯

發表了文章《圍棋,中國的戰爭遊戲》

將圍棋按照漢語發音稱爲「Wei-Chi」

向歐洲完整介紹了中國圍棋規則

然而,這篇關於中國圍棋的引介

並未引起當時西方人的足夠重視

源自我國的圍棋

在南北朝時進入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期

它不僅在民間得到廣泛普及

更是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這也推進了圍棋由我國本土向外國的傳播

圍棋正是在這一時期經由朝鮮傳入日本的

並且遵循古漢字寫法

將圍棋寫作「碁」

傳入日本之後

因受國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日本圍棋走上了一條與中國圍棋

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16世紀末,在京都寂光寺本因坊

修煉的僧人日海由於棋藝出衆

被織田信長稱讚爲「名人」

之後又被豐臣秀吉授予「棋所」頭銜

從此,「名人棋所」成爲棋界第一人的名號

在此名號的感召下

棋手們爲了登上至尊之位

紛紛參與每年競爭激烈的「御城棋」比賽

賽前各師家更是傾盡心血和精力

鑽研圍棋技術,培養優秀弟子

政府的重視爲日本圍棋整體水平的提高

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中國自唐代起

曾在翰林院設立「棋待詔」一職

不過,它的主要目的

招攬圍棋高手陪皇帝下棋

棋手並無具體權力

也未得到政府在資金上

或是制度上的大力扶持

至16世紀末的明代

翰林院中已不見「棋待詔」

可以說,圍棋在中國

始終是作爲一項高雅的娛樂活動而存在

無論政府還是民間

都未給予它應有的重視

16世紀末,來華傳教的意大利天主教

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

將其在中國生活的所見所聞記錄了下來

其中一篇是迄今爲止所發現的

歐洲歷史上關於圍棋的最早記錄:

中國人有好幾種這類的遊戲

但他們最認真從事的

是玩一種在300多個格的空棋盤上

用兩百枚黑白棋子下的棋

玩這種棋的目的是要控制多數的空格

每一方都爭取把對方的棋子趕到棋盤的中間

這樣可以把空格佔過來

佔據空格多的人就贏了這局棋

官員們都非常喜歡這種棋

常常一玩就是大半天

有時候玩一盤就要一個小時

精於此道的人總有很多的追隨者

他肯定會非常出名

儘管這也許是他唯一的專長

事實上,有些人還請他們作指導

特別優待他們

爲的是學會玩這種複雜遊戲的精確知識

在此之後的1694年

英國東方學家托馬斯·海德

在其拉丁語著作《東方局戲》

更爲詳細和精確地爲歐洲讀者

介紹了中國圍棋的知識

爲了方便讀者理解

文中還特意附加了幾張

有中文標示的示意圖

/ 圖:托馬斯·海德在《有關中國的環繞式的遊戲》的文章中引用的示意圖/

儘管利瑪竇和托馬斯的文章

開啓了17世紀歐洲人對圍棋的最初瞭解

但是,他們並沒有爲圍棋傳入西方

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

此後約260餘年

德國人奧斯卡·科歇爾特

才真正將圍棋從東方帶到西方

並使其成爲西方世界裏大衆所熟知的遊戲

奧斯卡·科歇爾特出生在

德國薩克森州的貝爾特爾斯多夫鎮

1875年,他受邀赴東京大學醫學院任教

此後在日本生活的近10年間

科歇爾特成爲日本明治政府

僱用的德國技術專家之一

從事地質調查相關工作

/ 圖:歌川國輝所繪《東京銀座要路磚石造真圖》/

這是日本最早的歐美式街道

因其建材中使用了燒製磚瓦(煉瓦)而得名

這座市街被視作日本明治維新時期

現代化代表及文明開化的象徵建設

剛到日本不久

奧斯卡·科歇爾特就因生病

不得不暫停工作,進入了休息狀態

充裕的休息時間

讓科歇爾特漸漸萌生了學圍棋的想法

病情甫一好轉,他便開始四處拜師學弈

在朋友的介紹下

科歇爾特先是拜訪了當時「棋院四家」之一

資歷最老的十三世井上松本因碩

想拜他爲師

但井上松本因碩

「毛唐人豈能解此清戲」的傲慢態度

當下予以回絕

跟井上松本因碩不同

方圓社首任社長、當時日本最強棋手

村瀨秀甫(後來的十八世本因坊)思想開明

他曾對人說:

「逢此文明開化之世

有機會向世界傳播國技圍棋

幸莫大焉」

科歇爾特隨後跑來拜訪秀甫

秀甫欣然收他爲徒

並親自傳授他技藝

在村瀨秀甫的指導下

科歇爾特的棋藝從零開始逐步提高

棋力按當時方圓社的「級位制」來評定

大致相當於「二級初段」

掌握了圍棋的精髓後

1880年9月起

科歇爾特就開始詳細地向歐洲大衆介紹圍棋

他首先在德國大型雜誌

《德國東亞自然與人文學會會刊》上

發表系列圍棋文章

《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圍棋遊戲》

系統地介紹圍棋的歷史和基礎知識

科歇爾特寫道:

我深信,爲了使圍棋在歐洲得到重視

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編寫一本

闡明圍棋戰略的完整清晰的教程

我們的國際象棋界將認識到

圍棋技巧的獨特和深度完全能與象棋媲美

圍棋會很快和象棋一樣得到人們的熱愛

1881年,這些文章被整理爲單行本

《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圍棋遊戲:國際象棋的競爭對手》

在日本橫濱印刷發行

這是歷史上第一本

用西方語言(德文)寫成的圍棋書籍

1884年,科歇爾特重返德國

在此之後從事着與圍棋並不相關的工作

晚年的科歇爾特棋力衰退

與到訪的棋手對弈,均以失敗告終

1965年,美國塔托出版公司將前述的單行本

整理翻譯爲英文本《圍棋的理論與實踐》出版

全書共分爲7個章節

涵蓋圍棋歷史(主要爲日本圍棋歷史)

圍棋規則、實戰範例、收官技巧

以及村瀨秀甫的圍棋理論

由此獲得了更爲廣泛的英語受衆

該書出版後加印數次

至今仍可以在歐美的書店購買到

受科歇爾特著作的影響

歐美出現了一批圍棋團體組織和媒體刊物

專門介紹圍棋的刊物《德國圍棋》從1909年開始

以雙月刊的形式開始發行至今

/ 圖:《德國圍棋》封面/

1949年,以美國國內圍棋賽事報道爲主

輔以日本圍棋信息和全球圍棋新聞

及賽事報道的《美國圍棋雜誌》正式問世

此外,日本棋院在1961年至1977年間

針對歐美受衆發行英文刊物

《圍棋評論》共計164期

爲圍棋在歐美推廣發揮了巨大作用

令人遺憾的是

由於科歇爾特完全是在日本瞭解和學習的圍棋

因此他對圍棋的稱呼

直接來自日語「碁」的羅馬字讀音「go」

除此之外,他在寫作的時候

大量的圍棋術語也都直接採取了日語詞彙

因此在英文體系中

也都採用了他的用法

如「Byo-Yomi」(讀秒)

「Kyu」(級)

「Joseki」(定式)等

時至今日

世界圍棋界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中國圍棋自20世紀80年代重新崛起後

勢頭再次蓋過日韓圍棋

中、日、韓圍棋呈現出勢均力敵之態

西方也不再視圍棋爲日本的專屬「國技」

而在西方語言中

「Weiqi」的譯名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學術專著中

南卡羅來納大學人類學副教授MarcL. Moskowitz編寫的

《中國男子氣概與中國圍棋遊戲》

(GoNation: Chinese Masculinities

and the Game of Weiqi in China)一書

便是一個例證

日本棋手中山典之五段

在20世紀80年代撰寫的

《圍棋世界》一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

圍棋運動在日本棋界先輩的努力下

開始進入歐洲並得以逐漸普及

然而,目睹今天中韓兩國

對海外圍棋普及活動的熱情

我擔憂總有一天

西方語言中圍棋的說法「Go」

將被中文的「Weiqi」

或是韓語中的「Baduk」所替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