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新學說Joe

司法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送審稿》)爲時不久,港股中的內地教育股集體受重挫,平均跌幅超20%。內地教育集團凱文教育作爲其中之一,8月14日盤中一度跌停,截至收盤最後大跌5.2%。直至今日下午15時,雖然稍見迴轉,但態勢依然不容樂觀。

如果單從修訂內容來看,對凱文教育影響較大的分別是第十二條和第四十五條。第十二條新增“實施集團化辦學的,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加盟連鎖、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第四十五條,“民辦學校應當建立利益關聯方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加強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與利益關聯方簽訂協議的監管,對涉及重大利益或者長期、反覆執行的協議,應當對其必要性、合法性、合規性進行審查審計”。

凱文教育集團

2017年12月27日,江蘇中泰橋樑鋼構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擬入主海淀西杉創意園,並更名爲北京凱文德信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凱文教育”,以實現剝離橋樑鋼結構業務,主營國際教育。

凱文教育(股票代碼:002659)是中國 A 股唯一一家以 K12 國際教育爲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以打造 K12 國際學校爲核心,立足於一線城市且逐步輻射全國範圍的國際教育產業鏈。經營模式主要爲實體學校+體育、藝術培訓+營地教育+品牌輸出,內部資源整合、強強聯合與外部延伸並重。

北京朝陽凱文學校

旗下北京海淀凱文學校與北京朝陽凱文學校,提供1-12年級國際化教育,採用“小班化”教學模式。語言與專業課程培訓提供雅思、託福、TOEFL Junior、SSAT、SAT、GRE、GMAT,、AP、AEAS 等留學考試相關的語言培訓課程,以及海外中學必修課程(IB、A-Level)和出國前英語強化及預備課程等國際教育相關的課程培訓。

偶然還是必然?

凱文教育上市之初,“A 股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以K12國際教育爲主營業務”,被看作是“頭頂光環”。但是此前《民促法》修訂案已然明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能有營利性學校,這也意味着凱文教育難以通過建設學校獲得較大盈利。且此次《送審稿》在明確政府補貼、稅收優惠等基礎之上,再次對營利性學校和非營利性學校進行分類管理,並且對非營利性學校的併購重組、變相盈利、關聯交易等問題作出了更爲明確的監管要求。

根據凱文教育2018年中報顯示,公司主營收入中學雜費收入高達86%。如果《送審稿》最終落地,凱文教育在學費收入方面將受到巨大打擊。同時,近期凱文教育發佈財報半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凱文教育2108年上半年(Q1季度4049.30萬,Q2季度4888.91萬)營收8938.21萬元,同比減少61.35%,扣非淨利潤虧損5204.17萬元,同比去年虧損擴大77.48%。預計2018年1月-9月淨利潤虧損6500-7500萬元。

凱文教育在公告中表示,其營收的減少主要由於原主業橋樑鋼構業務已於2017 年底完成剝離。而虧損的主要原因爲自建學校項目竣工,折舊攤銷金額增加,以及招生季宣傳支出較高,導致本期虧損。但拋除各種影響因素外,仍然能看出其面臨嚴峻考驗,預期堪憂。

2015年至今,凱文教育一直通過定增募資和變賣原業務資產爲其教育業務輸血。並曾公開承諾未來12個月內不存在置出原有資產和業務安排,然而僅過4個月,便將原有橋樑資產出售。實現曲線借殼後,經營業績隨之呈下滑之勢,資本騰挪過程異常曲折。教育資產持續虧損,凱文教育“血源”瀕臨枯竭。此次《送審稿》“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加盟連鎖、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等條例直擊要害,致使其股盤中大跌,雖屬偶然,但從凱文教育前期業績鉅虧來看,也許是偶然中的必然。

頭頂光環或將不再

頭頂“光環”或將不再。重重財務壓力下,凱文教育除了聚焦K12業務外,同時營業方向擴展至體育、藝術等產業,實施收購海外名校,並擬非公開發行股票等戰略佈局,向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爲其教育輸血。

今年5月30日,凱文教育宣佈擬定增募資10億元,將用於建設青少年素質教育培訓中心。6月22日,凱文教育宣佈將以4000萬美元正式收購美國瑞德大學下屬的威斯敏斯特合唱學院、威斯敏斯特音樂學校(Westminster Conservatory of Music)和威斯敏斯特繼續教育學院(Westminster Continuing Education)的相關資產,並接管運營這三所學院。

就當前趨勢而言,是否能順利完成收購依然是未知數。“如果普林斯頓要併購威斯敏斯特,沒有人會反對。因爲它的使命是教育,不是賺錢。而凱文教育的運營目標是爲其股東創造價值,而作爲非盈利組織,威斯敏斯特並沒有股東,它的全部功能就是教育。他們的使命完全不同。”威敏斯特合唱學院管理方瑞德學院教授協會負責人Jeffery Halpern對界面新聞說道。

隨着市場漲跌持續發酵,對《送審稿》本身,行業內外各執己見,爭論不一。從各方爭論的主要問題來看,關鍵點在於“舉辦者以非營利性民辦學校之名行營利性民辦學校之實”,有行業人士認爲《送審稿》修訂內容將使以非營利之名行營利之實的動機不純舉辦者及投資者撤出民辦教育市場,民辦教育行業將更爲“純潔”,長遠來看是“利”;部分人士則認爲其內容雖然在分類管理與監管要求作了更明確的修訂,但長遠來看,將遏制民辦教育的發展,就中國當前國情而言,並非爲“利”。雖然《送審稿》尚未塵埃落定,部分地方實施意見並沒有落地,存在不確定性,很多細節也並未確定,但是否在實際操作層面對整體民辦教育的負面影響可能有限還未可知。

從凱文教育整體財務狀況及營業佈局來看,無論受到《民促法》政策影響大或小,其發展都將受到冷峻的考驗。即使民辦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民間資本的投入與運作,很多行業專家人士並不提倡民辦教育走上更爲“純潔”之路,可如果凱文以教育樹人爲目標,經營方式與其定位大相徑庭,其結果也許差強人意。

正如Jeffrey說到:“然而,教育不是生意。”

同花順財經網分析:“機構活躍度之高低是如何在實際操作中影響到股價波動的,其實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日前交易中,凱文教育低迷之勢能否大幅度回緩,且請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