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竹”在人們的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蘇東坡曾感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千年前詩人的詠歎志在表達高潔的人格追求。而作爲生活在黃山區新華鄉的村民來說,已然真實地生活在“不可居無竹”的生態佳境中,且依靠筍竹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實現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譜寫了一曲竹富新華的開拓之歌。

起步:從挖野筍到種雷竹

新華鄉下轄4個村,主導產業爲農業、林業、漁業、竹木加工業,現有竹林16000畝,其中雷竹林12000畝,素有“筍竹之鄉”的美譽。

追溯新華的筍竹史,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新華鄉節節高筍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新華筍竹產業聯合體理事長王富勤。時間倒回1999年,當時王富勤還在杭州開早餐店,一次他到市場買菜,買了三根當地的早熟筍要15元,他心想,在鄉下,農民幹一天活才掙10元,這個生意做得。受此啓發,他當即打電話回家,勸在家做小生意的三弟種竹筍,可三弟不願種,因爲當時村民都是上山挖野筍賣到杭州,沒人自己種。於是,2000年,王富勤毅然回鄉,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承包70畝山場種雷竹。2002年,新華鄉藉助“退耕還林”東風,依託政策扶持,培育資源方式因勢利導,積極引導農戶流轉山坡地、荒地等推廣雷竹栽植,種植規模達4000多畝。“2005年,我一家雷筍年產量達幾萬斤,年收入十幾萬元,開早餐店一年才掙一兩萬元。”王富勤告訴記者,一開始,多以家庭作坊進行初加工,2006年下半年,王富勤三兄弟成立筍業有限公司,還聯合120戶農民出資215萬元,成立新華鄉三綠宜筍業專業合作社,直接帶動農民300戶以上,合作社經營的雷竹林竹筍產量提高到每畝500斤左右。2007年,全鄉筍竹種植面積擴大到7000餘畝。

都說一片竹林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8月10日,記者走進王富勤位於董家灣村的雷竹基地,親身感受到了這一點。1600畝的竹林繁茂幽深,滿目青翠。王富勤介紹說,基地的雷筍嚴格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施肥以農家肥、有機肥爲主,除草全部採取人工方式,確保質量安全。

今年45歲的王啓發是新昌村人,在她眼裏,王富勤是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領頭人。她2002年就跟着王富勤種竹筍,“我之前一直在南京打工,後來因爲要帶小孩就回來了。看到他雷竹種得好,就跟着他學,流轉土地,從十幾畝擴大到現在的二十畝,前年雷筍產量2萬斤,收入達5萬餘元。”王啓發笑着說,不用外出打工就可以掙錢,家裏蓋了新房子,買了小汽車,生活水平節節高。

發展:“竹園子”變“錢袋子”

爲做強做大筍竹產業,近年來,新華鄉大力實施低產低效林改造工程,整合移民、林業等項目資金,先後打通5個基地迴環道路,拉通21條筍竹林間道路,切實改善筍農生產條件。同時,積極組織區鄉農業、林業技術幹部組建4個雷筍指導組,對筍農進行技術指導,對雷竹林進行科學管理,畝產提高到1000斤,增長100%。

此外,與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着重從優良品種、筍竹高效基地建設、筍竹質量安全控制等方面指導、突破,將“竹園子”變成“錢袋子”,實現筍農增收致富。2016年,全鄉原12家筍竹企業聯合組建筍竹產業聯合體,制定《聯合體章程》,基本實現統一採購、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據統計,2017年,雷筍產量650多萬斤,人均收入約2500元。

據瞭解,爲鼓勵貧困戶發展筍竹特色產業,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近600畝竹林,筍竹產業覆蓋面達70%以上,畝均效益500元左右,筍竹產業聯合體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加價收購,去年收購貧困戶的筍竹每斤加價1角,今年加價2角,僅此一項讓貧困戶增收近萬元;通過“合作社+貧困戶”互利共贏模式,貧困戶每年分紅收益不低於6%,目前有104戶貧困戶貸款共418.5萬元,戶貸率達51.49%,其中有99戶貧困戶分別入股3家合作社。

2016年,董家灣村將“雷筍早出覆蓋”作爲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予以試點並取得成功,產出的鮮筍在春節期間上市,價格達到15-20元/斤,僅此一項,村集體增收約4-5萬元,今年還將試點延伸到大保村,實現筍農、貧困戶、村集體三方受益。董家灣村黨總支書記張國慶介紹說,該村有15個村民組,1900多人,筍竹種植面積4000多畝,筍竹產業收入已超過傳統的水稻種植。

通過16年的不斷發展,新華鄉擁有筍用雷竹林示範基地5個,其中新昌筍竹基地成功爭創省級竹子科技示範園;三綠宜合作社成功申報爲省級林業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節節高筍業被認定爲市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成功引進浙江羊毛筍(高節竹)種植基地;董家灣集體經濟雷筍早出覆蓋試點項目取得成功並榮獲全市科技項目稱號;“黃山竹筍”入選2016年全國農產品名特優目錄。

現狀:鮮筍進超市上餐桌

“剛開始我們賣筍還掛着浙江的‘天目山’牌,現在人家點名要黃山新華的筍,我們家的扁尖筍現在批發價8元,直尖筍批發價最低22元,產品主要銷往江浙滬,價格比安吉高一倍,還供不應求。”種植大戶王富勤的企業去年收購鮮筍60多萬斤,實現產值250多萬元,爲董家灣村提供就業人員50餘人,爲農民直接增加勞務收入四五十萬元。

張國慶頗爲自豪地說,目前新華的新鮮雷筍已經進超市上餐桌,在大潤發等4家超市以及同聚樓等3家餐飲龍頭企業,大家都可以選購、品嚐到地道鮮嫩的新華雷筍。爲延伸產業鏈,該鄉通過與浙江客商對接,銷售鮮筍40萬斤;引進“互聯網+”,筍乾線上銷售額達200萬元,成功入駐京東商城旗艦店;在江浙滬閩京等13個一線城市授權省級總代理,線下銷售額達4000多萬元。採訪中,記者還看到,集地方資源展示、農產品銷售、旅遊集散中心、電商運營及培訓、農產品配送等五位一體的“新華鄉筍竹產業O2O體驗中心”正在裝修施工,今年9月即可試運營,屆時將運用“互聯網+”模式,展示筍竹文化,實現筍產品等農特產品的線上銷售,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據瞭解,去年該鄉以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爲契機,推進筍竹企業轉型升級,嚴格落實整改措施,全面推進“煤改氣”工程,新建日均輸氣1萬立方米天然氣站1座。現保留筍竹加工企業7家,累計投資技改資金1000餘萬元,新建日處理50噸高鹽廢水處理設施和儲量400噸的速凍庫1座。其中瑞華、三兄弟、節節高三家企業先後通過QS認證並分別完成商標註冊。企業實施擴規技改,企業生產能力快速提升,產品由單一筍乾增加到脫水筍、水煮筍、青漬筍等多個筍產品和蔬菜、食用菌、肉製品等多種農特產品,產業鏈不斷延伸。

目標:小竹筍做成大產業

湖光山色,竹富新華。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綻放在新華鄉的這八個大字格外耀眼。無疑,新華鄉通過近幾年的筍竹產業發展,促進了一二三產的有機融合,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對此,新華鄉黨委書記汪延勇認爲,制約發展的瓶頸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畝效不高,示範基地畝產能達到1400斤,畝效益達3000元,沒有管理好的可能只有三四百斤,效益也就七八百元;二是產品單一,附加值不高,產業鏈條比較短;三是鄉村旅遊剛起步,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對全鄉經濟帶動作用不明顯。

汪延勇說,爲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連續舉辦新華雷筍節,組織媒體記者採風、拔筍比賽、旅遊團隊體驗等系列活動,進一步提升“鮮筍之鄉”知名度;聘請浙江農林大學竹類研究所博士團隊編制新華鄉筍竹產業發展規劃;委託專業公司協助申報雷筍地理標示工作;組織專家給筍農授課,通過產業聯合體引導農民不濫用農藥;把竹文化與青山綠水融爲一體,把勞動生產與休閒娛樂、旅遊度假融爲一體,促進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

談及下一步的規劃,汪延勇表示,將圍繞打造筍竹產業與鄉村旅遊業“新華樣本”的發展思路,做大一產,創新模式,抓好豐產示範;做強二產,打響“新華雷筍”品牌,進一步延伸筍竹產業鏈條;做精三產,以筍竹資源綜合利用規劃爲引領,建立“一線十八景四片區”的筍竹產業體系,建立四季有筍、特色鮮明的“鮮筍之鄉”,建立內涵豐富的竹文化體系。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構建太平湖北岸休閒養生、田園風光、文化品鑑、戶外騎行、農事體驗、農產品定購等一條龍的新型鄉村旅遊模式,着力打造具有新華特色的鄉村旅遊“升級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