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工匠是一箇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須臾不可離的職業,木匠、銅匠、鐵匠、石匠、篾匠等,各類手工匠人用他們精湛的技藝爲傳統生活景圖定下底色。隨着農耕時代結束,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一些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的老手藝、老工匠逐漸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過時。

今天,我們將繼續帶大家走進另一位“大笮工匠”守拙促新的製茶師——羅順兵的故事。↓↓↓

認識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大笮工匠”之

守拙促新的製茶師羅順兵

32歲的羅順兵,生在國勝,長在國勝,國勝茶在他的生命裏,是一種信仰。

羅順兵告訴記者,2007年,他高中畢業考上了宜賓職業專科學校,選擇了心儀的茶學系專業,故鄉終年積雪的百靈山下那片雲遮霧罩的茶山裏未知的祕密,是羅順兵求學期間從未間斷的課題。↓↓↓

記者採訪時瞭解到,大學畢業後,羅順兵便回到了家鄉,把身、心都撲在了茶山上,每年春茶開採,他一次又一次自購鮮葉、自炒春茶、遍訪民間製茶高手,他的授業師傅、紅寶鄉80多歲的苗家制茶高手陶新正,爲他推開了“心茶相印”的一扇窗。

“任你金銀成堆,不如我銀耳鉤在杯!”儘管師傅已去世多年,但師傅這句意味深長的話,直到今天,還深深印在羅順兵的心裏,銀耳鉤,是苗鄉茶農對國勝銀尖春茶的稱謂,老一輩手藝人恬淡如水的人生境界,固定了羅順兵“心靜如水,不爭名利,正人正茶”的茶道。

在平淡的歲月裏,羅順兵的製茶技藝日臻完善,成爲國家二級製茶師,爲了把國勝茶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他抱定守拙促新的信念,在國勝鄉、紅寶鄉購買、流轉茶園210餘畝,在研學古法制茶的基礎上,將種、採、制、銷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國勝茶的品質更高、鏈條更長。

羅順兵

這麼多年來,我是在銀尖、毛峯的炒茶聲裏度過的,我喜歡品茶、熱愛茶藝,老一輩的手藝是經過無數代人積澱的寶貴財富,是用金銀換不來的,我要把繼承當作使命去完成。

記 者:王安瑞 周友貴

:彭開欣 曾 靜

監 制 :馬茂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