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春節賀歲檔十八線小縣城影院爆滿,觀衆迴流和年輕觀衆成主流 今年春節回家,正好親戚新開了一家電影院,基本上天天泡在了電影院。老家是一個十八線小縣城,但是已經開了三家大電影院,基本每家5、6塊大銀幕。

一、春節賀歲檔十八線小縣城影院爆滿,觀衆迴流和年輕觀衆成主流

今年春節回家,正好親戚新開了一家電影院,基本上天天泡在了電影院。老家是一個十八線小縣城,但是已經開了三家大電影院,基本每家5、6塊大銀幕。初一到初三幾乎天天全部爆滿,在這麼好的賀歲檔市場形勢下,估計今年還會出現一到兩家新影院。一個人口不到百萬的小縣城能有4-5年電影院已經是接近於飽和了。除了賀歲檔之外,其他時間可以說都很難維持。

根據我的觀察,影院裏有大約一半左右是操着普通話有着豐富觀影經驗的觀衆,一半是無所事事的當地小青年把影院當做聚會場所。說普通話的這些觀衆大都是從其他大城市迴流,因此這也導致了很多一線城市的影院出現了門可羅雀的情況。

除了賀歲檔的效應之外,大部分時候中國的觀影人羣還是以90後和00後爲主,畢竟你很難讓已經成家立業,在家庭和事業忙的頭暈眼花的70後和80後輕易走進電影院的。也就是說中國電影的人口紅利基本已經到頭,除非一些現象級的電影會偶然的引發全民觀影熱潮之外,譬如《戰狼2》,其他時候中國電影的票房都會保持一種相對問題,中國電影市場很可能已經進入到了像北美這樣的市場穩定期。

二、全球票房中美兩國佔半壁江山,好萊塢很難佔領文化自信的“東土”

中國電影經過近20年的“野蠻發展”可以說已經接近於一個市場充分飽和的狀態,2017年的中國電影數據大家都看到了,整體都達到了一個新高。票房524億(不含服務費);全球第二;銀幕數達到了5.1萬塊,全球第一;影院達到了9200多家。

中國電影票房的收入其實水分很大,一方面靠大量出品方的票補,用低價票吸引觀衆觀影,一方面很多新建的影院也用會員卡的形式進行優惠吸引觀衆。目前來看這種“票補”模式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最高點”,很難再維持下去。市場靠大量的票補和影院銀幕數量快速擴張驅動票房的模式已經開始轉變。

2017年全球票房是399.3億美元,北美市場2017年的票房111億美元,加上中國的524億人民幣(不含服務費),中國和北美大約佔了全球的一半票房。中國電影很可能在2018年完成對北美的票房超越。因此2018年的中國電影整體票房在600億以上是可以期待的,至於說超700億的可能性很小。100億美元可能是中國電影的第一個天花板。

我們分析一下2016年的全球主流電影票房比例,發現了這麼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票房比例,歐美各國清一色的20%左右幾乎全部被好萊塢佔領。雖然中國電影本土票房已經接近北美甚至超越北美的可能,但是從全球整體票房佔比來看2016年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卻佔比高達76%。

英國本土電影占比22%,美國電影占比74%法國本土電影占比33%,美國電影占比62%德國本土電影占比11%,美國電影占比86%澳大利亞本土電影占比3%,美國電影占比95%意大利本土電影占比17%,美國電影占比79%,西班牙本土電影占比14%,美國電影占比82%俄羅斯本土電影占比18%,美國電影占比80%巴西本土電影占比30%,美國電影占比62%

而在亞洲主流電影市場則比較統一,從中、日、韓、印度四國的電影市場來看,本土電影票房佔比都超過了50%,而且比例非常接近,都在50%-55%左右。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除了像中國有一些電影保護政策之外,日、韓以及印度的電影市場保護政策相對較少,但就是這樣好萊塢也很難佔領超過一半的市場,這也充分說明了亞洲國家對於自己本土文化的自信。所以中國電影也不應該害怕政策開放,從亞洲各國的現狀來看,我們這種保護政策除了讓中國電影產業不思進取,自甘墮落之外其他意義似乎不大。畢竟韓、日、印度已經證明了東方文化基因在神祕的“東土”是牢不可破。

包括這兩年以阿米爾汗爲代表的印度電影崛起也充分說明了,只有開放的市場纔會有競爭力的作品。越不開放的市場,作品競爭力越低。中國電影走不出國門,甚至走不出內地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

三、中國電影天花板在2018年到來,中國現代戰爭題材有了重大突破

中國電影的市場接近飽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自古皇權不下鄉,商業電影體系也是如此。中國電影的天花板可能就會出現在2018年。

隨着中國電影市場的院線體系的飽和,觀影人羣的穩定,電影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從電影作品來看,競爭也進入到了“白熱化”的全方位競爭,從電影創作到營銷力度。

2018年的賀歲檔就說明了一些問題,《前任3》憑藉良好的口碑票房超過20億,《紅海行動》這種本不適宜賀歲檔的電影卻憑藉過硬的口碑票房奪冠,《唐人街探案2》的票房也超過30億。而《捉妖記2》和《西遊記女兒國》這種主打視覺特效電影的衰落都說明了中國觀衆經過幾年的“電影審美教育”已經從最初的“小鎮青年”上升到“小城青年”審美層次。未來如果沒有好的故事和題材,只靠“情懷”或者“特效”打天下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戰狼2》和《紅海行動》的火爆以及《芳華》的大賣也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在中國電影市場“輕工業”是喜劇爲王,“重工業”則是魔幻當先,這種千篇一律的創作已經出現了創作者的“創意不足”和觀衆的“審美疲勞”的市場反應。

好在現代戰爭題材首先從政策上有了重大突破,這種突破其實是因爲有軍隊背景的強力推進,纔打破了這種“潛規則”。這也給我們的管理者帶來了一個新的思考,與其讓市場倒逼政策改革,還不如主動改革,否則中國電影市場永遠只能停留在“自娛自樂”的境界,而難以走出國門,走出內地。中國文化走出去也就只剩下空談。電影是最基本的文化形態,電影都走不出去,其他文化如何有這種硬實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