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後來母光舉帶着老婆和孩子舉家奔赴貴陽河濱公園、南郊公園打工,每月六七百元的工資,還供喫供住,母光舉覺得也比較划算,比在家種地強,於是在貴陽一干就是七年。母光舉告訴記者:在膠管廠煉膠,工資比在公園打工高,但很苦很累,經常白天夜晚上班,每個月全部時間都上班,開始時每月1400元,一年之後才調整到每月兩千元,一干就是三年。

在星宿鄉河山村,有一位外出打工十八載,回鄉創業走上致富路的返鄉農民工,他,就是河山村銀山組的母光舉。

今年46歲的母光舉,看上去一副老成持重的樣子,有些憔悴和滄桑,彷彿比實際年齡要大10多歲。26歲那年,剛剛結婚幾個月的母光舉打點行囊外出金沙打工,雖然只是每天15元的工資,在當時的母光舉看來,也比在家刨泥巴要強得多,這一干就是六年。後來母光舉帶着老婆和孩子舉家奔赴貴陽河濱公園、南郊公園打工,每月六七百元的工資,還供喫供住,母光舉覺得也比較划算,比在家種地強,於是在貴陽一干就是七年。再後來,他聽說在浙江打工每月有1400元—2000元的工資,全家喜出望外地捲起鋪蓋奔赴浙江天台永新膠管廠打工。

母光舉告訴記者:在膠管廠煉膠,工資比在公園打工高,但很苦很累,經常白天夜晚上班,每個月全部時間都上班,開始時每月1400元,一年之後才調整到每月兩千元,一干就是三年。2010年,母光舉全家回到貴陽做了兩年的鋁合金。十八年的時間,反覆折騰四處奔波,節衣縮食、省喫儉用也只積攢了10多萬塊錢。

2012年,母光舉帶着妻子兒女一家回到闊別十八年的星宿鄉河山村,修了一棟300多個平方的住房在羣山組的公路邊居住,他驚異地發現:這個地方交通方便、水源充足,百草豐茂,是一個辦酒廠的好地方,心中就有了創業的念頭。說幹就幹,他先到百納鄉喻家寨學習釀酒技術,然後風風火火地回來投資辦酒廠,一開始生產的酒銷路就不錯賺了點錢。但是酒糟賣不完,他隨着就籌備錢辦了一個生豬養殖場,養殖生豬十多頭,又因爲規模不大,無法完全消化釀酒之後剩下的酒糟,他就採取養殖生豬和母豬相結合的辦法擴大生豬養殖規模,生豬從十頭、二十頭、三十頭、四十頭……一直到六十多頭。規模不斷增大,收入不斷增加,幾年下來,母光舉成了村裏的小康戶。村裏的侯明志、何光武父子在他的帶動下,每家也養起了10多頭豬,除了供應當地屠宰場的需求之外,他和鄉親們還將生豬運往遵義、貴陽等地出售,賺了一些錢。

“回家創業與打工相比,一樣都很苦很累,但是自主創業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而且賺錢相對來說比在外務工要多一些,2018年,我家烤酒和養豬的收入在8萬元左右。”母光舉欣慰地說。

母光舉回鄉創業,積累的經驗越來越豐富,視野越來越開闊,點子越來越多。

“兩年前,我看着在自家養豬場側邊流淌的一股溪水怪可惜的,白白浪費資源,就挖了一口面積約半畝的魚塘,從重慶購來兩萬多元的魚苗發展養魚,目前,我家養殖的魚已經可以打撈了,即將有一筆不菲的收入,如果魚的銷路好,我還要擴大養殖規模。”母光舉的言語中滿含着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記 者:姜曉

編 輯:陳芳

編 審:許再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