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紙的成功突圍 衡山造紙業用10年書寫“再生”傳奇

衡山新金龍紙業用10年書寫了“再生”傳奇。

紅網時刻 通訊員 夏建軍 記者 宋美君 衡陽報道

時光回溯至1900多年前,東漢蔡倫總結前人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將造紙術發揚光大。

此後的近兩千年裏,紙張的使用貫穿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書籍、書寫用紙和產品的包裝。

然而,隨着信息化的普及、文化紙的減少,加之傳統造紙技術的污染和浪費使環境和經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作爲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的造紙行業日漸衰落。

近年來,面對結構調整壓力,衡山縣圍繞重大工業項目建設,打出了一套服務企業保增長的“組合拳”。尤其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再生紙業在該縣的綠色崛起,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十年如一日,傾情幫扶湖南和泰紙業、中控紙業(二者均爲衡山新金龍紙業有限公司的前身)和新金龍紙業,與企業共同書寫了新金龍的“再生”傳奇。

管理不善,紙業“巨無霸”遭遇“滑鐵盧”

牽手中控,技改“大手筆”迎來“第二春”

一張紙的成功突圍 衡山造紙業用10年書寫“再生”傳奇

衡山縣新金龍紙業有限公司全景圖。

2005年,四位衡山本土有志人士創辦湖南和泰紙業,成爲進駐衡山工業園(現衡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第一家民營企業,設計產能12萬噸/年。

然而,好景不長,由於管理不善、市場衝擊、政策調整,短短几年,這個衡山紙業“巨無霸”就此倒下。2008年,因資金鍊斷裂,和泰紙業被迫停產。

對於這個衡山首個投資過億的民營企業,縣委、縣政府一直高度關注。企業停產後,該縣不僅成立專門的班子進駐企業進行幫扶,還藉着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的“東風”四處招商,先後與金盛紙業、玖龍紙業、中控紙業等多家企業聯繫、洽談,最終確定與中控紙業“牽手”,重組和泰。

歷經三年的“牽手”,不得不提一個名叫呂建榮的岳陽漢子。

作爲從湖南走出去的老造紙工業者,懷着對家鄉的無比熱愛和振興湖南造紙工業的良好願望,呂建榮曾代表金盛紙業受邀前來衡山洽談收購和泰事宜,但因玖龍紙業實力更加雄厚,衡山縣最終於2010年5月與後者簽訂了收購協議。呂建榮雖然很遺憾,但也表示期待下次與衡山合作。

沒想到,這個契機在一年後就出現了。

2011年5月,玖龍紙業因多種原因宣佈放棄這個項目。面對衡山縣的再次相邀,呂建榮經過反覆考慮後,毅然辭去廣東金盛集團佛山金盛聯合紙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職位,組建投資團隊,以中控紙業的名義投資收購玖龍紙業(衡山)有限公司。

2011年8月,衡山中控國際紙業有限公司成功註冊,通過公開競拍,依法取得了原和泰紙業的資產包。同年10月,中控紙業正式落戶衡山。

通過分析和泰紙業的“前車之鑑”,中控紙業總結出原生產線設計不合理、產能不配套、環保不達標、能耗物耗高等諸多弊端,並決定投入技改資金1.1億元,對原生產線進行了重大技術改造,在未增加裝機容量、鍋爐、製漿設備,更未增加污染負荷的前提下,自行設計、安裝、調試,將產能從12萬噸/年擴大到20萬噸/年。

在將近一年的技改過程中,生產技術人員攻克了一個個難關,確保了技改工作順利進行。2012年11月,中控國際紙業1號生產線取得了一次性聯動試機成功,並正式投入運行。此後,該公司一直保持良好勢頭,在兩年的試產期間共上繳國家稅收5000餘萬元。

債務拖累,剛上“康莊道”又進“死衚衕”

多措並舉,“幫扶 +重組”走出“生死劫”

一張紙的成功突圍 衡山造紙業用10年書寫“再生”傳奇

廠房內,員工抓緊作業。

正當中控紙業全力投入生產,公司經營步入良性發展的“康莊大道”時,原中控紙業董事長以中控紙業資產擔保爲其在廣州的公司借款,數額巨大且無力償還到期借款,導致中控紙業資產和銀行帳戶因“連帶責任”被法院查封,資金鍊斷裂,於2014年8月被迫停產,企業發展進入了“死衚衕”。

五年內同一企業出現兩次破產,在衡山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動盪。討債的供應商紛至沓來,幾百號人集體行動,打着橫幅,或封廠、或堵路,給衡山帶來了巨大的維穩壓力。

衡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迅速成立了中控紙業解困領導小組,下設協調辦公室,從各相關單位抽調了10名幹部專門負責中控紙業解困的日常相關工作。

爲找到具有生產能力的造紙團隊,原縣委副書記、中控紙業解困協調領導小組副組長(現任衡山縣委副書記、縣長)蔣青多次趕赴廣州進行溝通、洽商;擔任縣委副書記、縣長後,他多次趕赴現場調度,與工作隊會商幫扶措施,要求相關單位,形成工作合力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企業危難之際,原中控紙業總經理呂建榮也挺身而出,克服重重困難重新引進投資團隊,以租賃中控紙業整體資產的方式恢復企業生產,當年實現稅收1500萬元,穩住了300餘個就業崗位。破產期間,共實現產值7億元,上繳稅收5000餘萬元。

2016年8月,剛剛履新的衡山縣委書記尹培國調研企業第一站就來到新金龍,得知企業邊重組邊生產,克服了很多困難,很不容易,當即握着呂建榮的手錶態,地方黨委、政府將全力支持企業重組,充當企業的堅強“後盾”,並要求各幫扶單位加強互動融合、簡化手續,讓企業“最多跑一次”。

針對項目推進中存在的各類矛盾和問題,解困領導小組先後組織召開大小會議50餘次,協助企業制定“環保升級達標技改方案”,破解了環保難題,全面通過中央環保巡察驗收;強化部門責任,破解了辦證難題,確保了各類證照辦理到位;堅持“分類化解”破解了信訪難題,各類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僅2017年一年,協調辦累計接訪1000餘人次,法院單方面接訪60餘次,維護了社會大局基本穩定。

2017年4月,通過法院依法拍賣中控紙業破產資產,正式引進了衡山新金龍紙業有限公司。同年7月,新金龍紙業正式接管原中控紙業資產,依法開展生產經營。前後七年,歷經三次投資商易主,終於使項目步入正常發展軌道。

綠色突圍,“再生紙”循環利用獲新生

不忘初心,“新金龍”砥礪前行寫傳奇

一張紙的成功突圍 衡山造紙業用10年書寫“再生”傳奇

乾淨整潔的生產車間。

新金龍紙業入主後,衡山縣將此項目列入重點建設項目,又成立重點項目建設協調辦,並派駐了聯手幫扶工作隊,實行三塊牌子、一套班子合署辦公,成立項目建設聯合協調辦公室,組建工作專班,對企業項目推進進行全面調研和幫扶。

爲提高企業競爭力,確保企業健康長遠發展,項目協調辦還積極配合新金龍紙業經過科學論證,制定了以“環保升級、產業升級、節能減排、提質增效”爲核心的技術改造方案。

12月20日,記者走進新金龍的廠區,看不到想象中濃煙滾滾的巨大煙囪、污水橫流的排污管道,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熱電廠、整齊的廢紙回收場、乾淨的生產車間和巨大的污水處理中心。

呂建榮告訴記者,傳統造紙業以木材或草漿爲原料,在造紙的過程中需要製漿從而造成資源破壞,環境污染。而新金龍生產的再生紙“不需要砍伐一棵樹”,而是以廢紙爲原料,將其打碎、去色、製漿,並經過多種工序加工生產出來的紙張。據測算,生產1噸再生紙需循環利用1.2噸廢紙,可節省木材2立方米、節水200噸、節煤800公斤、節電600千瓦時,被譽爲低能耗、輕污染的環保型用紙。

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公司先後投入資金2.4億元進行了全面技術改造,包括污水處理升級改造、製漿生產線升級改造、1號紙機轉型升級改造、2號紙機提質擴產改造以及熱電系統升級改造等。

一張紙的成功突圍 衡山造紙業用10年書寫“再生”傳奇

污水處理升級改造。

目前,各項技改已全面完成。2018年在實現年增產10萬噸的同時,廢水排放量同比減少了17.5%,COD排放量同比減少了23.5%,SO2排放濃度由400mg/L下降至150mg/L以內,熱效率由82%提高到90%,年節煤4000噸,節能減排效果明顯。

“回到2014年那個公司動盪的冬天,你會想到4年後企業能走到今天嗎?”

呂建榮沉默許久,答道:“中控紙業破產是我人生中經受的最嚴重的打擊,但爲了對政府、對債權人、對團隊負責,本人沉着應對,終於在衡山縣委、縣政府以及各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度過了危機,使企業重獲新生。”

他表示,如今看到新金龍紙業正常運作,內心倍感欣慰,深切感受到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來概括,真是恰如其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