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很多關於發燒的硬件與軟件的問題,我們現在可以來談一下與發燒文化有關的問題了。 雖然文化有許許多多的定義,但在人類學中,文化則是指由人們生存狀態所產生出來的獨具一格的生活風尚。由於這個定義與我要討論的問題相近,姑且採取這樣的概念,不必陷入更多爭論。由於關於世界發燒文化的有關情況和資料很難收集,這裏主要就中國的發燒文化做些討論。

發燒是人類現代電子技術發展與音樂欣賞習慣相結合產生出來的結果,起自民間,可算爲一種俗文化,但在音樂欣賞上,它又只能算是亞文化現象,即它是由音響方式來實現的,有別於大家通常認爲的一般音樂欣賞方式。由於主流文化必須與俗文化依存,在一定的社會中,主流意識必然要反映到俗文化中來,這是與大衆教育有關的部分,主要起到穩定社會和次序的作用;俗文化是大衆意識的發展,一方面它爲豐富主流文化提供了必須的基礎,另一方面它也受到主流文化的約束,當它與主流文化衝突時,就會受到社會的壓抑和抑制。

自漢朝以來,中國承續發揚了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以深厚的歷史積澱和寬容態度兼收幷蓄外來文化,中庸、有序、典雅、浪漫、具象、整體的思維方式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念,缺乏形而上精神、重形式而不重內容、先境界而後謀於事、求真而不唯美、重實際而輕分析、重結果而疏過程、羣體無意識多於獨立思考、趨同於羣體人格而獨立人格不完善等傾向流露於文化與行爲之中,而這乃是我們中國人發燒的根!同時,因爲國家文化、教育政策的影響,抽象的、個性的、唯美的、荒誕的、結構主義的等等現代藝術及欣賞形式很難被人們認同或理解。由於發燒是俗文化,社會思潮也無不反映到其中來,如港臺植根於世俗化和娛樂性的以消費文化爲基礎的"金粉藝術"和欣賞情趣,往往有人趨之若鶩,跟從者衆焉。

西方文化是今天世界文化主流,自文藝復興以來歷400餘年人文主義薰陶,它人性張揚,廣收博採,個性發揮,藝術創造開放,流派衆多,適應文化日益多樣化發展和人們世俗心性的要求,並籍以科學手段和文化滲透,優勢居高,被中國文化人所認同,也被大衆所追隨。隨着中國發燒熱的發展,"英國音"、"美國音"等遂成爲發燒友的偶像,不少發燒友不問Hi-Fi爲何物,無視音響與現代音樂藝術的關係,盲從求"真",使中國審美觀念很難指導發燒,透入音響產業,創造出"中國音",不也哀哉!從亞文化角度來看,中國的音響欣賞方式仍然以求真中的求美爲主,與發達國家相比,音響應用的技術發揮與藝術發揮不足,發燒友的個性表現還不成熟,情趣和品味也有待提高。

發燒是人們對音響的偏好引起的文化現象,在社會中並不具有階級、階層的性質,爲一種興趣聚集羣體或個體。中國發燒友在全國均有分佈,絕大多數都集中於城市中,尤以大中城市爲主,構成城市文化的一個很小的部分。有的地方發燒友有經常的小羣體聚會,多數關係不密切,聯繫很鬆散,也有的是個體活動,跨地域社區結構不明顯。目前,國內Internet網發展迅速,有關發燒的網站或BBS已有數十家,爲有計算機網絡應用能力的發燒友互相聯繫、交流提供了很大方便,成爲一些發燒友經常聚集、談論的地方,跨地域社區將有可能由此形成。發燒友中情況多樣,主要是音響製作者、音樂愛好者、調音師、電聲工程人員…愛好於音響欣賞的人。這些人大多數以男性爲主,有高中以上文化,年齡在20-50歲之間,或多或少有愛好攝影、繪畫、聽音樂、學樂器…藝術活動的經歷,其成分在社會中具有橫斷性,主要是幹部、藝術工作者、科技人員、商人、教師、職員…,其中不乏藝術家、學者和各種專家等高級人才,也有坊間製作者、音響小經營商等人士。

中國發燒友按對音響的不同趣味可粗略分爲:製作派、器材派、摩機派、欣賞派、錄音派。其中,錄音一派,因受條件限制,尚待很好發展;也有的人技術、藝術素養優良全面,身兼數派,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有許多是入道不久即放棄發燒的人。發燒友無論在概念上或是在社會羣體中都十分模糊,並經常發生變化,是一個很不穩定的羣體。

雖說每一個發燒友都說自己是在追求Hi-Fi,希望從音響中聽到與錄音現場一模一樣的聲音,享受和欣賞各種音樂、聲音帶來的愉快,但他們對自己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並不見得都清楚,各人對Hi-Fi及其目標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唯真"、"唯美"總是爭論不休。這些爭論大多起自Hi-Fi是技術標準,還是欣賞標準,甚至是藝術標準的問題,這都在前面說過了,不再贅述,這裏要特別提一下的是所謂的"Hi-End"。我很贊成梁錫躍先生關於Hi-End無標準的見解(見《音響世界》,95期),但從文化的角度來理解,Hi-Fi是不斷地去接近於真,它永無休止,沒有目的地,在心理上是與人要滿足成功、達到一個目的的慾望相悖的,是理想主義的;Hi-End不同,儘管它沒有具體標準,但它對發燒友來說是現實條件下可通過努力達到目的的心理滿足,是一個"終結",有如浮士德完成填海一樣。於是,對"極品音響"的追隨與崇拜,以至於對經典、名人的追隨與崇拜,成爲發燒的時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