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尋覓五年

四野,抗戰勝利後由東北野戰軍發展而來。在東三省,缺乏足夠的羣衆基礎,而且面對的是從緬北歸來的標準美械師——新六軍,還要與冰天雪地的惡劣氣候作鬥爭。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四野完成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爭奇蹟,開啓了“三大戰役”之首的遼瀋戰役,揮師入關後又主戰平津,之後南下直接打到海南島,從北打到南,三大戰役有其二,在四大野戰軍無可比擬。

圖:國軍訓練照

四野創造的戰功,當然離不開特有的政治優勢,但歷來軍略決定政略,我軍的威名是戰場上打出來的。“硬件不行軟件補”,面對美械裝備武裝到牙齒的國軍,四野憑的是過硬的戰技術,實現絕地求生,在一個接一個的勝利中不斷壯大。

1949年初四大野戰軍完成改編時,一野16萬人左右,二野28萬餘人,三野58萬餘人,四野88萬餘人,系4大野戰軍中最強大的部隊。

圖:四野司令林彪(1907-1971)

戰術層面:重點是以下六個方面(主要由林總總結)

1.“三三制”——將每班戰士編成3個小組,每組3至4人,由正副班長或老戰士任組長,根據敵情、地形,靈活機動,以前、後、左、右三角隊形相互支援、配合,攻擊前進。

2.“三猛戰術”——猛打、猛衝、猛追。

3.“一點兩面”——一點:就是選擇敵人一個薄弱點作爲主要攻擊點,集中優勢兵力火力攻擊之;兩面:另以部分兵力採取至少兩面、三面甚至四面包圍迂迴,使敵腹背受擊難以逃脫,鉗制並直至全殲敵人。

遼瀋戰役基本可以用一點兩面來看,一點即爲錦州,其他諸如廖耀湘東進兵團、長春等大城市之敵人即爲面。

4.“四快一慢”——決定向敵進攻後,抓住敵人要快;抓住敵人後,進行攻擊準備要快;突破後,擴大戰果要快;追擊時,行動要快但決定對敵人發起進攻的時機要慢,不要倉促攻擊。

5.“四組一隊”——在攻堅戰、特別是城市巷戰中,在一個突擊隊內可臨時編成火力組、爆破組、突擊組和支援組,四組一隊緊密結合、協同作戰,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回憶一下,蛟龍編隊是否也是這四個組呢?

6.“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對預有防禦之敵不打莽撞仗,要預有必要準備纔可攻擊之;對退卻之敵則要窮追猛打:對欲退未退之敵,應先以小部隊黏住敵人,再以預有準備之主力部隊加以殲滅之。

技術層面:重點是射擊、投彈、刺殺、爆破、土工“五大技術”的訓練。

在攻城作戰中,守城國軍對於無聲無形中掘進坑道進抵腳下、實施土工爆破作業的四野部隊大爲震驚,亦爲四野步炮協同水平嘖嘖稱奇。

本文爲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