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问题。因为后代多有此举,所以这个被应用的广泛,当初袁绍的谋士沮授给袁绍的建议意思也基本是这个意思,但是曹操的谋士荀彧给曹操的建议虽然有这个功能,但是意义不一样!

首先看下原话,

沮授: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荀彧: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

从这个出发点来看,双方的立场是不同的,袁绍方只是想把皇帝当做一个工具,完全彻底的一个傀儡,就好比玉玺之于皇帝,袁绍只想把皇帝当做玉玺来用。而且还比较犹豫,因为这个“玉玺”还有反作用,袁绍虽然身世显赫,四世三公,但这个三公都是汉朝的官,袁绍周围也有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四世三公才跟随袁绍的,这原本也是袁绍最大的政治资本,如果把汉献帝弄来,虽然有了“玉玺”,但是会把之前四世三公的招牌彻底砸烂。既然说只是把皇帝当做一个工具,那工具就是随时可以抛弃的,而且袁绍阵营也的确这么想的,没用了就会放弃,自己直接上位,到那时候这个皇帝将会成为一个障碍!处理不好会成为活靶子。参考项羽,董卓。即便是皇帝还有很大作用的时候,袁绍也不得不顾忌,自己能否运用好,因为打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心,所以必然不会把汉献帝放到太重要的位置,那么袁绍就要考虑下自己能否掌控住局势,而且已有前车之鉴,董卓和李傕,结果都是被群起而攻之,身死名裂!

再来看曹操方面,“奉主上以从民望”,首先在一各“奉”字,为的是“从民望”,后来更是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首要的都是“奉天子”,也就是说曹操要做的从来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后期汉帝的号召力越来越弱,名存实亡之后,曹操才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实)。曹操一开始真的是给自己找了一个主子,即便后来整个朝堂基本完全都是曹操的人了,汉献帝质问了曹操一回,曹操还被吓的汗流浃背,从此再不朝见汉帝。但是相比于袁绍,当时曹操的实力要弱很多,曹操为了资本只能铤而走险,而且迎到汉献帝后,还给袁绍继续加封,自己也不敢排到袁绍前面,把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

再一个要说明的就是,当时袁绍的情况并不是太好,因为当时公孙瓒还在,袁绍北攻公孙瓒,不可能在南面在给曹操同时作战。《三国志 袁绍传》:天子以绍为太尉,转为大将军,封邺侯,绍让侯不受。顷之。击破瓒于易京,井其觽。也就是曹操把大将军让给袁绍后不久,袁绍就灭了公孙瓒,但是此时曹操已经把汉献帝转移到许昌了。

综上来看,袁绍首先自己犹豫不决,甚至一度打算放弃迎接汉献帝,而且当时北面还有公孙瓒掣肘,另一方面,曹操下手迅速,等袁绍反应过来,汉献帝已经被转移到曹操的腹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