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蜀汉昭烈帝,在位2年多一点,所建立的蜀汉存在43年。

首先来看历史刘备的性格和实际情况:

1,织席贩履,刘备虽然是皇亲但是到刘备这一代,已经没有任何封号了,但是刘备绝对也不是赤贫阶层的人,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能吃饱饭就不错的,显然刘备没有这方面的困扰,而且刘备十五岁开始游学,更厉害的是老师是卢植,而卢植当时是“九江太守”而且还是知名大儒。姑且不说当时能认字的就可以当先生的年代,上学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更何况能认一个“市长”级别的人当老师,刘备家至少也是中产,甚至更好。

卢植

2,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三国志》明确记载,刘备不好读书,喜欢的是猎狗骏马,搞音乐,穿华丽服装,这些明显不是贫民能玩得起的,即便放到现在也是土豪专用。

3,形象,这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描述基本一致,都是 垂手下膝,目能自顾其耳。反正不管信不信,大部分能成大事的人长相也都一定有特点,刘备算是这类人的翘楚。试想下刘备,大猩猩一样的手臂,如来一样的头。胆小的人看到恐怕就胆怯。

4,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这个算是刘备能成功的最大一个性格特点,“善下人”。古代的名士,特别是有才的名士,都有一股子清高,所以后来诸葛亮很受推崇,也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三顾茅庐应该是天下大部分名士最想要的出山方式了。特别是当时刘备42岁,诸葛亮24岁,试想下一个年过不惑之年的刘备,谦卑的数次去请一个24岁的小伙子(大概就相当于现在大学毕业生),这只是一个例子,“善下人”这个特点应该是刘备获得大部分人才的关键。

三顾茅庐

5,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这个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读,从而也互相印证,一、家里还是有点钱的,不然完不成这个(比如水浒中的柴进),印证1和2;二、刘备也是热血少年,绝对不是只会哭鼻子的人,好交结豪侠的人绝对不会是怂包,后来“怒鞭督邮”实际就是刘备干的,演义转嫁到张飞身上的;三、招揽人才,豪侠多是些有本事的人,而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关羽和张飞。这个需要多解释一下,演义中只是小说发挥的,《三国志》张飞传“少与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三国志》关羽传“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明确说明张飞少时就已经和关羽跟随刘备了,张飞算是豪杰,关羽更是亡命徒。但是都被刘备交结。

关羽和张飞

6,野心与隐忍。这个从上面可以得到一些印证,“善下人”,一个平常人如果没有点想法何必到处装孙子呢?这是野心在作祟;“交结豪侠”为了什么?聚拢人才,没有野心难道只是为了玩?这还是因为野心;野心越大,所能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就越能忍!投了多少人恐怕已经数不清了,有名有:刘焉、卢植、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能投这么多人还能有好名声,这本身已经是奇迹了(可以参考吕布,投了三家名声就掉地了)。一般人估计早放弃了,自杀的心恐怕都有几百次了,但是刘备就没有一次气馁,因为刘备心里有野心,能隐忍,所以他不会放弃,陈寿也由衷的佩服:“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

再次来看刘备的能力:

首先不能被演义误导,演义中好像刘备一直在打败仗,一直在逃跑,一直在哭鼻子,然鹅历史并非这样。守徐州、战新野、取荆州、取西川、取汉中。同时还要说明一下,诸葛亮并非军师,这些战事诸葛亮都没有上正面前线,而是一直整理内政在后方,刘备活着的时候,翻遍《三国志》也没有诸葛亮一个战争的计策。后来诸葛亮独自领兵,也是作为统帅从未做过军师。上面这些战事,都是刘备是主帅。即便是后来刘备死时,托孤也是把军事交给了李严,只不过后来李严斗不过诸葛亮,然后诸葛亮才所有大权独揽的。所以说夷陵之战真是太可惜了,刘备太大意了,比荆州丢的都大意,当时内政有诸葛亮,曹操已死,孙权的军事能力可以忽略,而东吴周瑜、鲁肃、吕蒙相继早亡,也难怪刘备大意,葬送了最好的局面。不然试问当时天下还有谁是对手?

于和伟版 刘备

其次,刘备的识人能力,恐怕即便现在吹诸葛亮的也都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识人能力远不如刘备。刘备提拔的黄忠、魏延都大放异彩,而且临死时也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关羽张飞也是在微末之时就被刘备看中。而且刘备用人可能比不上曹操,但是超过诸葛亮不止一星半点。

刘备能识人,会用人,还有不俗的军事能力,这就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刘备注定不会平平凡凡过一辈子的了。

最后再来看下刘备能称帝的条件:

首先,刘备是汉朝皇室血脉,这一点也是刘备从祖上继承的最大的资本了。因为其他能继承的的确不多了。但是仅凭这一条,就足以让刘备再法理、人心上占据高地,这一点是曹魏和孙吴都不具备的,所以曹操至死也没有跨出那一步。孙权也是等到曹丕和刘备登基很多年后才敢称帝(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孙权229年)。所以理论上上说,只要大汉的皇帝出了状况不存在了,刘备随时可以登基。但是孙权就不能。

吴大帝 孙权

其次,刘备的实力,在关羽败亡前,刘备的实力一度三国最强,想当年刘邦被封汉王时,实力恐怕还不过如此,即便是后来关羽被杀了,只从字面数字上看,蜀国最弱,但是蜀国在刘备的领导下人才数量虽不如另外两国多,但是人才质量还是比较硬的!这点从演义中也能窥见一斑,所以蜀国一直是战争的发起者,刘备的实力也让刘备有更进一步的基础。

最后,天下大势,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这点对刘备来说,当时就是非称帝不可了,不称也得称。首先,如果曹操不死,曹操不会称帝,那汉献帝还在,刘备无论如何不会,也不能称帝。但是曹操死了,曹丕就有了称帝的条件和实际需求,首先曹丕并没有曹操世代汉臣的枷锁,更重要的是,曹丕属于接班,接班就没有什么利益给原本曹操的手下,手下人的恩宠都是曹操给的,而曹丕没有,那样没有恩宠的手下对曹丕的忠心一定要打折扣,而短时间内又不可能给所有都有恩宠,唯一见效快,效果好的办法就是称帝,头头一称帝,那手下全部升官,所以曹丕有这个需求之后就加快称帝了。曹丕称帝了,那大汉就不存在了,那刘备的大汉皇室血统就没用了,迎回汉献帝?不现实,有且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刘备称帝,这个是最优选项,也是唯一选项。

综上所述:刘备有资本积累的基础,和一个成功者的性格,到后来又有了实力,以及顺天应人的时势。所以刘备称帝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