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得天独厚,不论哪一方面总是遥遥领先,令人羡慕不已,我们将这些人称为“别人家的孩子”,而明朝的王阳明就是我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之所以认识王阳明,是因为他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但是除了哲学家这个身份以外,王阳明还是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堪称完美!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号阳明。根据我们所熟知的套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总之就是一个字,惨!但是王阳明却反套路,他一点都不惨!王阳明家境优渥显赫,他父亲王华还是成化年间的状元,曾官至吏部尚书。这样的家庭背景,不仅给王阳明带来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所以王阳明从小就与众不同、志存高远。他少年时就读私塾,有一次与老师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王阳明语出惊人得说道:“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做一个圣贤的人。”自小立志做圣贤的王阳明也非常关心国家大事,明朝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令王阳明深感耻辱,所以他学习兵法,15岁那年还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个多月,纵察塞外的形势,并多次上书皇帝。

当然了,圣贤多有些癫狂、怪异,王阳明也是如此。王阳明17岁时结的婚,但是结婚当天,新郎王阳明却失踪了。原来那天他遇见了一个道士,二人相谈甚欢,于是他便与道士相对打坐,完全忘记自己结婚这回事了。18岁时,他与夫人一起回老家,途中遇见了娄谅。娄谅将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介绍给了王阳明,王阳明如获至宝,后来他看遍了朱熹的著作,认真得思考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理论。为了践行“格物致知”,王阳明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结果道理没有“格”出来,人却大病一场。这件事在中国哲学史上叫做“守仁格竹”,自此王阳明开始怀疑被人们奉为圭臬的“格物”学说。

王阳明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世外高人,相反他身上有着关心时政、不畏强权的铮铮傲骨。他在弘治年间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到了正德年间,大太监刘瑾霍乱朝纲,王阳明痛恨奸臣,上书触怒了刘瑾,被杖责四十,贬至贵州龙场当了一个驿丞。去贵州的路上,刘瑾还派人来追杀王阳明,聪明的王阳明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了追杀。当时贵州龙场还是尚未开化的地区,王阳明到了这里以后,开办学院,教导当地人民风俗开化,受到了人民的爱戴。同时在龙场的岁月里,王阳明深刻得认识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是王阳明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机,史称“龙场悟道”。

后来王阳明贬谪期满,再加上刘瑾被除,于是他便被重新提拔重用,像坐了火箭似的一路升迁。正德十一年,王阳明被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当时这些地方盗贼蜂拥四起,官府中有不少人与盗贼相互勾结,所以朝廷屡次征讨而不破。王阳明来了以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剿灭了为祸数十年的盗贼。由于他用兵“诡异”,被人称作“狡诈专兵”。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这个朱宸濠之前已经招兵买马、谋划多年,他曾经甚至还将落第的唐伯虎招致麾下。后来唐伯虎发现宁王有反叛之心,装疯卖傻才逃了出来。王阳明面对这样一个准备充分的对手,结果只用了35天就平定了叛乱。

嘉靖元年,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回乡守制期间,受邀在稷山书院教学,后来他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当时王阳明已经桃李天下,其门下弟子开始广泛的传播王阳明学说。嘉靖六年,王阳明受命赴广西平叛。临走前,他在天泉桥上留下了“心学”的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在广西平定叛乱以后,因为肺病加重,便上书告老还乡。然而在回去的路上,王阳明便病逝了。丧过江西时,全体军民都为王阳明披麻戴孝,哭送王阳明。万历年间,王阳明被批准从祀孔庙,享受供奉。

除了以上方面,王阳明在书法、文学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朱彝尊称赞其书法:“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而他的文学作品,在《古文观止》中亦有收录。可以说王阳明这一生太完美了,不管是哪一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如此开挂的人生,简直是爽翻天了!

一个人的成就与其家庭背景有关系吗?假如王阳明出身于贫寒之家,从小就忧愁于衣食,那么他还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吗?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留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