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教育,古时候奉行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提倡的是快乐赞赏教育,与孩子多沟通,多夸奖表扬,给予孩子多的自由,不主张打孩子。

但是过度的快乐教育就等同于纵容孩子,爸妈们常常被孩子调皮捣蛋弄得烦心不已,却一次次地退步放任孩子,让孩子变本加厉。

语言有时候是最有利的武器,有时候又是最无用的武器。

有些爸妈虽然明知道孩子是错的,也教育了孩子,对孩子说教了很多次,但是爸妈的话往往被孩子当成是耳边风,就是不听不改,长大后这些行为成为了影响孩子一生。

而且不打不骂,说不得、批评不得教出来的孩子,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每年都有很多青少年因为遇到一点挫折,就承受不了压力而自杀,让父母生命缺失了一大半。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有这样一次公开演讲,他认为“不打不骂”培养不出好孩子,适当的体罚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

父母的责任并不只是将孩子抚养长大,而是要将孩子教育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修养品格,面对挫折能够迎难而上,内心坚强的人。

为此,爸妈别对孩子纵容,改打孩子就得打,别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脆弱的人。

当然打孩子并不是给孩子一些皮肉之苦,不是什么事情都用打孩子能解决的,毕竟,打孩子也许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让孩子缺少安全感,对于孩子未来的性格、生活、为人处世都会有不好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知道怎么打?打的条件和尺度是什么?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先耐心跟孩子讲道理,如果实在讲不通,孩子一定要得寸进尺,爸妈也只好用打来帮孩子长记性,这时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

打孩子时,爸妈要掌握“度”,不能打伤孩子,只能打屁股和手掌,不能打脸;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打孩子的目的是要使孩子接受体罚,明白自己的错误,目的让她记住这样做是错的,下次不能就犯。

惩罚孩子不仅能教导孩子明白有可为有可不为,而且可以让孩子深刻记住自己犯错了,下次便可以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改掉孩子凡事随着性子撒欢似的玩的性格,同时也有利于规范孩子的行为,培养出一个知错能改、明事理的优秀孩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