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媽媽肚子裏接受心臟手術!這個酷寶寶出生了,近8斤重!

圖片說明:孫錕教授做新生兒心臟超聲,診斷評估。戴榮攝。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8月29日報道:今天上午8點51分,此前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接受亞洲首例胎兒宮內主動脈瓣球囊擴張術的男寶寶順利出生了!他哭聲響亮,體重3980克(7斤9兩),新生兒評分10分,身體發育軌跡與健康新生兒一樣。更重要的是,經過第一時間的心臟超聲的評估,宮內手術的治療效果好於醫生們的預期,小寶貝目前不需要任何治療。

圖片說明:汪希鵬主任醫師、王磊副主任醫師在做剖宮產手術。戴榮攝。

上午8點,新華醫院的一間手術室吸引了衆人的目光,看起來普通的一臺孕38周+3天的剖宮產手術卻關乎着一項醫療新技術的成果。在麻醉科主任石學銀、張成密醫生產婦實施麻醉後,婦產科主任汪希鵬、婦產科王磊副主任醫生井然有條地站到手術檯兩側,開始了手術,僅用了20分鐘,汪希鵬主任就通知一旁的新生兒醫生,說:“寶寶出來了!”衆人的目光就集中在醫生的手中,一個大胖小子帶着響亮的哭聲來到了這個世間。這標誌着寶寶建立了自己的心肺循環系統。

第一時間,新華醫院小兒心血管科學科帶頭人孫錕教授、小兒心血管主任陳筍就開始爲小寶寶做新生兒心臟超聲評估。經過評估,這個寶寶原本重度的主動脈狹窄經過宮內治療,已轉爲輕到中度度主動脈狹窄。孫錕教授說:“他的治療效果好於預期,我們的宮內球囊擴張術將接近閉鎖的主動脈瓣成功打開,經過在母體內7周的生長,瓣口直徑增大到原來的兩倍以上,可以讓足夠的血流順利通過。所以這個寶貝短期內不再需要進一步手術,隨訪即可。”

子宮內7周的生長極爲神奇,寶寶左側乳頭下原本應有一個宮內手術時穿刺的針眼,但如今已經沒有任何痕跡。據孫錕教授介紹,此次的宮內治療解決了三個問題:第一,救命。當時在宮內這個寶的心臟已經出現心包積液,心功能衰竭,宮內的主動脈瓣擴張術糾治了這一情況;第二,生長。經過擴張後的血管和心臟進一步發育;第三,機遇。經過這樣的治療,可以爲寶寶贏得手術時機,甚至無需手術。

“根據胎兒病情的危重情況,類似的宮內手術最早可以在孕22周實施。”陳筍主任說。據悉,患兒的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是在媽媽懷孕24周的時候發現的。父母強烈要求保留這個新生命,經過多學科會診,新華醫院小兒心血管科、婦產科、麻醉科等合力爲胎兒實施了胎兒宮內主動脈瓣球囊擴張術,這也是亞洲首例單中心此類手術。

據瞭解,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約佔先心病的3%-6%,胎兒如果在孕早期就發生主動脈瓣狹窄的話,隨着孕周的增長,左心室由於充盈血量持續降低,最終可能導致進行性發育不良和衰竭,形成左心發育不良綜合徵(HLHS)。HLHS患兒出生後只能選擇Norwood分期手術或Hybrid分期手術纔有可能長期存活,而這兩種手術方式一期死亡率仍在20%以上,即使完成了三期手術也只能建立以右心室供應體循環的單心室循環,且術後患兒遠期預後不佳。

對於這類胎兒,國內很多醫院選擇放棄治療終止妊娠,而宮內心臟介入治療可以明顯改善主動脈血流,促進左心室的發育,爲出生後建立雙心室循環創造機會,明顯改善預後。自從1991年Maxwell D等報道了第一例宮內心臟介入治療病例,至今國際上已相繼報道超過200例的臨牀病例,其中主動脈瓣球囊擴張術佔大多數,技術成功率在50%以上。宮內心臟介入手術複雜,難度高,需要小兒心血管科、婦產科、新生兒科和麻醉科等多學科的全力合作配合,因此國際上能開展該技術的研究中心很少,能獨立開展的更少。經現有數據庫檢索,此前未有亞洲地區的醫療機構報告獨立完成過這一手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