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5月21日,来自意大利的Pier Giuseppe Pelicci研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elease of paused RNA polymerase II at specific loci favors DNA double-strand-break formation and promotes cancer translocations的文章,他们发现正常细胞中,在启动子、5’剪切位点以及活化的增强子区域RNA聚合酶II(Pol II)的停顿与释放能够形成DSBs,并且这种损伤并不激活传统的DDR通路,而是通过末端连接的方式直接进行修复,从而增加染色体易位的风险。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开了内源DSBs的神秘面纱,发现了在稳定转录的过程中,特定位点Pol II的停顿与释放能够形成DSBs,并且通过NHEJ的修复方式增加了DNA异常重组的风险,进而导致肿瘤相关染色体易位的发生。

撰文 | 满天星

责编 | 兮

对于一个细胞的正常生长而言,保持其基因组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尽管细胞有着一套精密的DNA复制以及修复系统来维持其稳定性,但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DNA损伤,这其中就包括DNA双链断裂(DSBs, Double-strand breaks)。一旦产生DSBs,一方面细胞会通过DNA损伤响应通路(DDR, DNA-damage response)招募MRE11-RAD50-NBS1复合体至损伤位点来激活ATM,从而触发下游的细胞周期检查点,使细胞得以有时间来修复损伤【1】;另一方面,细胞也会招募一系列DSB的修复蛋白来修复损伤,包括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 Non-homologous end-joining)的XRCC4,选择性末端连接(alt-EJ, Alternative end-joining)的PARP1,以及同源重组修复(HR,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的RAD51蛋白。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HR仅发生在S期和G2期【2】,前两种末端连接的修复方式贯穿在整个细胞周期中,但是由于缺乏修复模版,因此保真性非常差,容易造成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从而增加致瘤的风险。

作为DNA损伤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引起DSBs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外因主要有各种辐射、化学药剂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等,而对于内因则知之甚少。目前已有的研究发现,当有信号激活转录时,拓扑异构酶II能够通过切割超螺旋的DNA来造成瞬时的DSBs【3】。也有研究发现,即使没有任何干扰,在转录起始位点(TSSs, transcription start sites)也始终存在着DSBs,也就是说稳定的转录同样能够造成DSBs。那么,在正常状态下,转录究竟是如何造成这种内源的DSBs的呢?另外,由于染色体易位是恶性肿瘤的重要遗传特征之一,这种内源积累的DSBs又是否与肿瘤当中的染色体易位现象有关呢?

2019年5月21日,来自意大利的Pier Giuseppe Pelicci研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elease of paused RNA polymerase II at specific loci favors DNA double-strand-break formation and promotes cancer translocations的文章,他们发现正常细胞中,在启动子、5’剪切位点以及活化的增强子区域RNA聚合酶II(Pol II)的停顿与释放能够形成DSBs,并且这种损伤并不激活传统的DDR通路,而是通过末端连接的方式直接进行修复,从而增加染色体易位的风险。

Nature Genetics | 内源性DNA双链断裂的元凶——Pol II的停顿与释放

首先,利用原位断点标记与测序技术(BLISS,Breaks Labeling In Situ and Sequencing),研究人员在无干扰状态下生长的人表皮细胞中检测到了约8000个DSBs。这些DSBs并不是随机分布在基因组当中,而是大部分集中在启动子、内含子的5’剪切位点以及活化的增强子区域。以往,人们认为内源产生的DSBs与转录水平息息相关,但是研究者发现,有超过半数的无DSB基因却反而有着较高的转录水平,这说明高转录水平并不是导致DSBs产生的原因。抛开转录水平,进一步对这些脆性启动子,也就是存在DSBs的启动子进行研究,发现相比于无DSB的启动子,这些脆性启动子表现出较高水平的Pol II-pS5,但这些基因主体上的Pol II-pS2水平却较低,也就是说Pol II在转录起始出现了停顿,没有往下延伸,而一旦有信号将Pol II从停顿状态释放出来,就会产生DSBs。这说明,Pol II的停顿与释放是形成内源DSBs的决定因素,并且这一过程主要由TOP2B的剪切作用来实现。

那么,对于这种内源产生的DSBs,细胞又会如何应对呢?研究人员通过检测经典DDR通路中的γ-H2AX信号,发现不同于外源诱导的DSBs,内源产生的DSBs并不激活DDR通路。从修复方式来看,外源诱导的DSBs既能够通过HR途径也能够通过NHEJ途径来进行修复,而内源产生的DSBs却主要通过NHEJ途径来进行修复(XRCC4信号较强)。前面说过,这种无修复模版的NHEJ途径保真性很差,容易造成包括染色体易位在内的染色体畸变。事实上,研究人员也确实发现只有Pol II-pS5/TOP2B/XRCC4阳性的内含子在染色体易位的断点处有富集,也就是说内源产生的DSBs是染色体发生易位的先决条件。同时,研究人员在891个正常细胞和乳腺癌细胞当中都发生染色体易位的基因中,发现有410个基因含有易位断点的内含子,并且这些内含子中有约60%同时存在Pol II-pS5/TOP2B/XRCC4阳性和DSBs,这说明这种内源产生的DSBs与肿瘤当中出现的染色体易位现象也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开了内源DSBs的神秘面纱,发现了在稳定转录的过程中,特定位点Pol II的停顿与释放能够形成DSBs,并且通过NHEJ的修复方式增加了DNA异常重组的风险,进而导致肿瘤相关染色体易位的发生。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8-019-0421-z

制版人:半夏

参考文献

1. Rogakou, E. P., Boon, C., Redon, C. & Bonner, W. M. Megabase chromatin domains involved in DNA double-strand breaks in vivo. J. Cell Biol. 146, 905–916 (1999).

2. Ceccaldi, R., Rondinelli, B. & D’Andrea, A. D. Repair pathway choices and consequences at the double-strand break. Trends Cell Biol.26, 52–64 (2016).

3. Wu, H. Y., Shyy, S. H., Wang, J. C. & Liu, L. F. Transcription generates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supercoiled domains in the template. Cell53, 433–440 (198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