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名言名句至今仍被中國人視爲至理。

儒家學派經典——《論語》

《論語》的內容簡介

《論語》共包括20篇,493章,分爲“上論”和“下論”兩部分,內容大部分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以及孔子的弟子回答別人的提問。《論語》涉及領域廣泛,涵蓋哲學、政治、經濟、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許多方面,是研究孔子思想及儒家學說的重要文獻。

《論語》在篇章排列上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各章節獨立成篇。前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整理的孔子教學筆記,後十篇是零散記錄孔子的話。《論語》中每篇都是以第一章的前兩三個字作爲該篇的篇名。比如《論語》中的第一篇叫做《學而》,是因爲第一篇的第一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作爲中國文化的經典,《論語》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現在還有着重大影響,成爲中國人爲人處世的基石。我們不妨來看看其中的一些名句及其現實意義。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及其意義

修身做人方面: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敬父母出名。曾子說他每天都反省自身,改進做得不好的地方。曾子的做法在當代社會仍然十分必要。每過一天,我們都可以從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中去發現、去反思,比如:待人是否親切有禮?做事是否腳踏實地?求學是否認真上進等。如果做到了,那就要繼續保持,如果做不到,就要虛心請教,改進自身,只有這樣才能每天進步。

(2)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或東西,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即希望別人愛你,首先你要愛別人;希望別人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你,你就應該先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別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一定不要強加於別人身上。人如果能做到換位思考,就會減少很多誤會和成見。

其實,孔子所倡導的“仁”對阿拉伯人來說並不陌生。伊斯蘭教中的使者穆罕默德說:“愛人如愛己,信仰才完美!”也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兩者都希望教導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關愛,理解、寬容,讓每個人愛人如愛己。

儒家學派經典——《論語》

學習求知方面: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這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的表現嗎?”】

這一句是《論語》開章的第一段。“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其實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學習一定要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學習的快樂是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這不就是我們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嗎?而孔子兩千年前就已經談到了。

(2)子曰:“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子說:“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句話看起來很普通,但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提醒人們學習要求實,不能有半點虛假。人在面對不會的問題時,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要誠實地面對自己,也以誠實的態度去面對別人。這裏再給大家講一個孔子的小故事。

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看到兩個孩子熱烈地討論。孔子就走上前去和藹地說:“我叫孔丘,看你們討論得那麼熱烈,我也想參加可以嗎?”兩個小孩一見是有名的孔子,就爭着發表自己的觀點。一個孩子說:“我們在爭論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最近。我覺得是早上,因爲早上的太陽又大又圓,我們都知道看東西越近,那個東西就越大。”另一個孩子說:“他說得不對,太陽早上涼颼颼的,中午時就很熱,這不就說明中午近嗎?”孔子聽了,感覺都很有道理,就說:“對不起!我過去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所以不知道。”兩個孩子說:“原來聖人也有不知道的呀。”然後轉身就跑了。子路不服氣地說:“您爲什麼不隨便說一個告訴他們呢?這樣多丟面子呀!”孔子說:“不,不知道就要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不知道,在學習上也一樣,要抱着這種誠實的態度。”

看了這句話,我立刻想起《古蘭經》中說:“如果你們不知道,就應當詢問有學問的人。”在我們的一生中,自然會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但無論遇到了什麼問題,都不應該回避,而要虛心向有知識的人請教,直到把問題搞明白。

儒家學派經典——《論語》

孝敬父母方面:

(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爲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爲他們衰老而擔憂。”】

孔子認爲,“孝”是“仁”的根本。我們要全方位地去關愛父母,以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恩。阿拉伯文化也非常看重孝敬父母。比如真主的啓示說:父母健在時應當竭盡孝道,要言語溫和、關懷備至,要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儘可能使他們得到滿足。穆聖根據真主的啓示說:“天堂就在母親腳下!”可見,孝敬父母並不僅是儒家思想提倡的,也是伊斯蘭教所推崇的。

(2)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問怎麼做纔是盡孝。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子游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以胸襟廣闊聞名,所以才能充分理解孔子的一些觀點。這段對話的意思是,今天許多人把“孝”單純地理解爲贍養父母,但孔子認爲,“孝敬”不僅是贍養父母,還要尊敬他們。一個人只有對父母懷有知恩報恩之心,才能進一步把這份愛心擴展到周邊的所有人。試想一個連父母都不敬愛的人,怎能真心實意地去愛他人呢?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論語》中還有許多關於如何從政爲官、如何思考學習、如何處理利與義、如何施教等問題的闡述,爲人們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雖然《論語》成書於兩千多年前,但直到今天,它在中國和一些亞洲國家依然影響深遠。人們發現,當今社會的一些問題與古人所面對的並沒有什麼不同。如何讓自身得到發展?如何做到正確待人?如何妥善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這些都還能在《論語》中獲得啓發。可以說,《論語》作爲兩千多年來中國人的必讀書目,其中提倡的重道德、求和諧、求穩定的思想,始終影響着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認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