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簡化術前準備,改善機體的營養狀態,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本研究以腸內營養進行結、直腸癌病人術前腸道準備,並與傳統的禁食、機械性灌腸,口服抗生素方法相對比,現報告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病人與分組:實驗以本院近2年多來所收治的結、直腸癌病人(非急診,需做腸切除和腸吻合),排除伴有急性梗阻、合併有糖尿病患者,將146例患者按配對法分成爲兩組1.腸內營養組:63例,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齡59.7±16.64(30-83歲).2.傳統常規準備組(對照組):73例,其中男38例,女35例,年齡58.6±17.16(45-82歲)見表1。

術前準備:

腸內營養組於術前2日始,每日用腸內營養製劑,衝調成2500ml溶液(含熱量1000 kcal),口服,不進行灌腸或口服瀉藥;傳統準備組採用術前2日始流質飲食或術前!日始禁食並加用腸外營養支持,液體量3000ml,熱量1000-1500kcal,同時每日口服25%甘露醇(250ml)或30硫酸鎂(69-100ml)並用新黴素(1.0,tid)及大量飲水導瀉,手術日清晨清潔灌腸。

觀察指標:

記錄術前和術後一週時病人的體重、二頭肌皮褶厚度、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術中觀察腸的充盈度,術後觀察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並記錄有無切口、腹腔感染及吻合口瘻的發生。

二、結果

腸內營養組與傳統方法準備各觀察指標對比見附表(2-3)。

兩組病人均無手術死亡率,吻合口瘻發生率分別爲2例3.17%和1例1.37,兩組間無統計學差異。兩組病人的術後腹腔感染及切口感染率分別爲(5/63)7.94%和(8/73)10.96%,無顯著性差異。傳統方法準備組病人易出現飢餓感、乏力。在術後腸道功能恢復方面腸內營養組較對照組明顯爲好,前者術後腸道功能恢復爲20.3±6.5h,後者爲54.2±12.1h,兩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術後的體重喪失、三頭肌皮褶厚度、轉鐵蛋白水平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三、討論

經典外科觀點認爲對結直腸癌手術需做術前的腸道準備的目的是使大腸完全排空,減輕吻合張力,同時也儘量減少了腸道內細菌量,從而防止術後併發症的出現。爲此人們設計了許多腸道準備的方法,希望能象做無菌手術一樣做大腸手術。然而,大多數文獻結果表明這類手術的感率一直在5-15%;相反,國內外一些學者省略一切腸道準備,其感染率也僅有8%。

本研究表明用腸內營養代替傳統的腸道準備,並不增加術後的感染率和吻合口瘻的發生率;相反簡化術前準備的方法,同時有助於病人術後胃腸功能的恢復。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在於腸內容物對腸粘膜上皮有營養作用,腸內細菌分解生成短鏈脂肪酸(SCFA),其中乙酸可增加腸血流量,丁酸能刺激腸粘膜增生,有利於吻合口的癒合。

臨牀上胃腸手術後病人,通常要待結腸動力恢復,肛門排氣後纔開始進食,一般需5天至一週左右時間。近年來的有關研究表明,禁食一週後消化道重量將減輕50%,即使在TPN的支持下也是如此,表現爲腸粘膜萎縮,腸絨毛的高度降低,隱窩深度變淺,腸粘膜細胞內蛋白質、DNA、RNA等物質含量減少。能全力爲富含食物纖維的非要素膳,食物纖維經結腸內細菌發酵作用,產生短鏈脂肪酸,短鏈脂肪酸是結腸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對保護腸粘膜屏障,防止細菌易位起重要作用。同時纖維能促進腸道修復作用和加快手術後吻合口癒合。

原作者:陳雙 何嘉輝 劉建平 呂永添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胃腸胰腺外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