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辉)在夏、商、周的历史研究中,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夏朝四百七十年左右的历史,夏朝国都数次迁都,夏朝在历史上先后有数个国都。对此,笔者却不这么看,笔者认为夏朝国都只有一个,而且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文明特征的,具体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适合农业文明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地方。

夏朝前后有数个国都的认知,大概受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夏朝后的商朝数次迁都,先后拥有数个国都,这也得到了史料与考古的证实,做为生产力水平更低、年代更久的夏朝应该也与商朝一样数次迁都;一个就是受《竹书记年》记载的影响,先后记载了夏后帝王数次居住在不同地方或地名不同的地方,所以夏朝拥有数个国都,也基本可以坐实。

关于夏朝拥有数个国都的观点,看似非常有根有据,实则经不起推敲。首先,商朝国都历经数次迁都,并不能推断出前朝就一定也是居无定所,四处搬家,四处建都。商朝数次迁都有其历史根源,并非商王朝的主动选择,也非游牧部落的生活习惯使然。笔者认为,商朝的每次迁都,都是因为国都受到外部军事力量的威胁或毁灭,而被迫迁移。其迁都范围比较小,前期国都被军事焚毁后,只得重新再建国都。而受到的这种军事力量的攻击,最大的可能就来自于失国的夏朝部落及同盟部落东夷部落,更具体地说,就是“夏之兴也以涂山”的九夷部落。

商汤灭亡的只是夏朝夏桀的直属军事力量,因为夏桀的丧失民心,其同盟军事力量并没有参与夏商之间的战争,使得东夷部落或者九夷部落军事力量并没有收到损失。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九夷部落发动了数次对商朝的进攻,逼迫商朝数次迁都、远离九夷部落的进攻。这种情景,在商纣王的灭亡中得到了全面体现。商朝在迁都到黄河以北,避开了九夷部落的进攻,国都稳定,商朝得以两百多年的稳定发展,军事力量增强后,发动了与九夷部落的生死决战,不惜调集全部正规军事力量,战争胶着。周部落乘虚而入,一举攻到商都朝歌城下,商纣王无兵可调,只能仓促组织奴隶、俘虏来应战,结果商汤身死国灭。

所以,一个稳定发展的朝代或国家,是不会经常迁都,以商朝的特殊情况来推断夏朝也会经常迁都,是不合理的。

其次,以《竹书记年》的记载来证明夏朝的数次迁都,也存在很大问题。《竹书记年》是在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在汲郡的战国时魏墓中发现的古代编年体史书。凡十二篇,叙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为止,此书宋时佚失。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证明今本为伪书。现存的《竹书记年》有今、古之分,尚待考定真伪。

现存的《竹书记年》本身真伪都是不确定的,那么书中记述的内容就无法确定真伪,以此为依据所得出的夏朝国都数次迁移的结论也就靠不住了。凡是被后世遭到普遍质疑的事物,其真实性都要大打折扣,都存在致命的缺陷,无法验证其可靠性,往往与事实大相径庭。而以《竹书记年》记载内容为重要参考标准,对夏朝国都范围的寻找确认,一直毫无头绪、久寻无果,不能说是毫无关系。而夏朝国都的久寻无果,造成的致命后果就是对夏朝存在的质疑,进而否定夏朝的存在。按《竹书记年》记载对夏朝在黄河流域寻找结果的毫无头绪,也产生了夏朝不在国内,夏朝在埃及的荒谬结论。笔者关于夏朝国都存在于南北分界、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淮河流域的结论无法得到国内历史学界的认可接受,而夏朝存在于埃及的研究却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实在匪夷所思!匪夷所思!

因此,不论是以商朝的数次迁都来推论夏朝也经历了数次迁都,还是以《竹书记年》的记载来证明夏朝经历了数次迁都,都存在争议,是需要重新考量的历史问题。

在距今10000~8000年间,中国早期农业已形成了以栗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和以水稻为代表的南方水田农业两大系统,以及与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南稻北栗格局。农耕文明是促进夏朝文明形成的关键因素,离开了农耕文明也就没有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而农耕文明形成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对富饶的土地、丰富的水源、充足的阳光的依赖。在远古时期,地广人稀,寻找富饶土壤、丰富水源、温暖气候,是远古人类从事农耕生产的首先条件。而这样的地方一旦找到,从事农耕的人们就很难再会迁移、变迁。而离开的从事农耕生产的土地,农耕文明如何形成、积累、发展,成为其他领域文明发展的物质条件?

而作为在高度农耕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夏朝,建立的夏朝国都,又如何可能随意变迁国都,离开数年建立、积累下的,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与水利灌溉系统,到其他地方从零开始重新形成适合农耕生产的田地与水利灌溉系统?这是不可能的,违背了农耕生产的规律,违背了国都为一国的根本的铁律。一个普通的农民不会离开自己的家园、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做为一个拥有高度物质文明与文化、文明的夏朝,又如何会随意离开积累了高度物质条件、已经建立起来的国都?农民随意变迁自己的家园,积累不了财富,改善不了生活条件,一个事关数万人口的国都,会随意变迁自己的国都?其大国地位、大国文明如何形成?华夏文明如何成为万国来朝的向往之地?

大禹治水,不仅是为了保证华夏大地人们不被洪水危害,危及生命安全,其更大的功绩是保障了华夏大地人民农耕生产,提供了人民农耕生产需要的水利灌溉需求,保证了富饶土地的旱涝保收。

因此,认为夏朝国都如商朝国都般的数次迁都,是错误的、也是不现实的,违背了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商朝的数次迁都,给我们留下的文明有哪些值得我们纪念呢?除了杀人祭祀好像没有什么。而青铜器与甲骨文,也不是商朝形成的文明,而是夏朝延续下来的文明。夏朝形成的高度文明,为万国所崇仰,为后世所追忆,成为现在中华文明的核心,不可能如商朝一般四处迁都所能形成与建立的。夏朝四百七十年的历史,只能有一个夏朝国都,才能形成一个高度文明的、值得后人敬仰的华夏文明,这是寻找与确立夏朝国都的基本认识。(作者:赵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