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进入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都刮起了变革风,可谓是哪家改得早,改得好在战国初期就可以大放异彩。最早的改革是魏国的李悝变法,从后来魏国在战国初期横行霸道来看,是非常成功,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还有的是半成品。现在人们比较耳熟能详的有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赵国“胡服骑射”、齐国邹忌变法、燕国“昭王求贤”​、秦国商鞅变法等等。那么除了这些七雄强国,那些在春秋晚期的死亡淘汰下活下来的其他国家有没有进行变革呢?虽然我们知道他们基本上都没撑过战国中期,但是的却可以让他们活得更久一些。那以下我就介绍几个实行小变革实行自救的国家。

战国初期形势

1.鲁国

首先是介绍七雄外,最迟一个被灭的国家(除卫国外)。鲁国从春秋中期开始,其权力就被三家权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个家族是鲁桓公的后人,是有王室血脉,史学上叫此为“鲁三桓”)所架空,如果鲁国是晋国的话,可能又变成一个三家分鲁的故事。进入战国后,鲁国的三家权臣势力开始衰弱,鲁国第二十九任君主鲁穆公,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家权臣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权臣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王室的权威。鲁国的变法主要是王权集中,注重礼贤下士、容许百家讲学收徒、肃清吏治,公仪休担任鲁相以后,规定鲁国一切做官的人,不得经营产业、与民争利,他认为做官的人,是在大的方面已经得到利益了,民众力农、务工、做生意,是取得一些小利,受大者不得再取小,因此,做官的人是不能兼做生意的。

2.宋国

宋国曾经在战国初期辉煌过一段时间,号称七雄外中原第一国,七雄最低标准是万乘之国。宋国在最后一任国君宋康王的带领下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宋康王名叫戴偃,早年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公元前329年,他从自己堂哥剃成君的手上夺得大权,公元前318年,他自立为王。宋康王上台后"行王政",即实行政治改革,但是我个人觉得宋康王走的是“霸道”而不是“王道"。称王的同年,宋康王派兵向东打败齐国,攻占齐国的薛地,夺取五座城池;向南打败楚国,夺地三百里;向西打败魏军,也即接连打败三个强国。并把旁边的一个小国藤国灭了(“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宋康王到处征战,打出了很可观的成绩,但是他得罪了数个强国,又任用奸臣,赶走贤相,滥用刑法,导致内乱,被齐、楚、魏三国联手消灭了,所谓成也“霸道”败也“霸道”。

3.中山国

中山国本是戎狄建立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非常尚武,从春秋末至战国初年,中山国开始扩张领土。到战国中期,中山桓公复国后,领土进一步扩张。中山国强盛时期的疆域,史书记载,此时的中山国有兵“九千乘”。甚至可以单挑燕国。可见中山国的实力和七雄相比差距不大。但是也开始了他的改革,主要是独尊儒术,《战国策》说:“中山专行仁义,贵儒学。”,《太平寰宇记·定州》载:“中山武公之后复立,与六国并称王,五叶专行仁义,贵儒学,贱壮士,不教人战,武灵王袭而灭之。”(我本人觉得中山国君想推行后世的汉化,如北魏鲜卑汉化)但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都实行法家改革的时候,中山国却反过来学儒术。中山国的统治者们逐渐变成重儒轻武,士兵再勇也无能为力。旁边的赵国视中山国为心腹大患,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终于灭了中山国这只没有牙齿的老虎。所以中山国的变法可以是最失败的。

4.郑国

郑国除了春秋初期郑庄公比较强外,其余时间都是负责打酱油,外做墙头草,内则自相残杀。到了战国初期也实行了改革,郑繻公任用驷子阳为相,推行严刑峻法的法治,韩非子称为“贤良”,国力有所增强。对外采取避强击弱、远交近攻战略,出兵联齐伐卫,夺取了卫国主要城市毋丘(山东曹县境内),又夺取韩国负黍(登封境内),公元前前400年,郑国又倾其全力,攻袭韩国首邑阳翟 (禹州市),使郑国又显振作景象。谁料到祸从天降,先是被楚国打败,而驷子阳的变革得罪了郑国贵族,被郑国贵族公孙申煽动郑繻公杀掉驷子阳,驷子阳死后他的门客党羽起来反对郑国国君和贵族,郑国经过三年内战,最终子阳之党杀了郑繻公,但未能继续推动改革。前376年为韩国所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