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上学就要背诗词,可见唐诗宋词到了现代还是经久不衰,回头想想,唐朝的官员,无论是忠的,奸的、清廉的、贪污的,大多都是有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那么唐朝为什么喜欢“以诗取士”?当时的唐诗和政治制度有什么关联吗?

1.以诗取士的形成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说过诸侯和卿大夫在外交场合要借助诗歌来进行表达,以显示自己的才华学识,此后这观点在汉代、魏晋、南北朝也得到了认可。因为这普遍认同诗歌有助王化,看一个人创作诗的才能,就能看出这个人素质与品位。到了唐代科举,试诗这一制度的出现,实际上是文学与政治相结合的产物,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因此大力推行文德政治,早在李世民是秦王的时候,他就建立了文学馆,招杜如晦、房玄龄等18学士为自己所用。之后唐朝初期的文化机构中,有一大批以诗艺文学见长的文士任职,甚至连选拔其他行政官员时也特别偏爱文学之士。

2.武则天的科举改革

真正改革科举让诗作为“高考”的主要内容并非从唐太宗开始,而是从武则天开始。隋朝、初唐的科举考试以“明经科”为主,儒家经典是考试主要内容。朝廷编订、颁行《五礼》《新礼》《五经正义》等,作为考试的标准。武则天当政后,提高“进士科”的地位,由尚儒学而重文艺,增加殿试的程序,扩大招生的地域范围(中原、东南以对抗关陇集团),增加录取人数等。这些改革科举,或许与武则天个人对诗歌的爱好有关,武则天在位期间举办多次诗词大赛。

有一年春天,武则天率领群臣到香山寺游览,她在大臣们簇拥下,兴致勃勃地游览了龙门石窟等景点后,到了香山寺石楼底下。她突然来了雅兴,对上官婉儿说:“今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作词赋诗的好时节,我们何不在此举行一个诗词大赛?”上官婉儿立即赞成,并担任裁判点评,胜出者赐锦袍一件。于是,大臣们一个个提笔在手,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吟诗作赋。左史东方虬率先交卷,武则天就赏赐给他一件锦袍。几分钟后,宋之问也交了卷,武则天一看,赞赏不已,认为比东方虬写得好多了,于是竟令人夺回东方虬的锦袍,转而赏赐给宋之问。自此之后,“夺袍”就成了一个典故,唐代竞赛获第一不叫冠军,叫“夺袍”。

3.“以诗取士”促进了唐诗全面发展

以诗为媒介,宫廷与民间都有了同一目标,使得整个社会习文辞、重诗才的文化氛围得到扩展,唐朝以科举试诗,以诗取士的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唐诗的发展,所以,唐诗不仅能促进全社会习文辞、重诗才的社会文化氛围的扩展,有利于激发文人士子研究诗歌创作技巧的热情,也有利于诗人队伍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诗歌创作者、学习者、欣赏者儒性人格的塑造,审美规范的培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