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代王朝的皇帝对下属大臣最尊敬,最宠爱的就会赐予他们诏书不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几千年来这四大特权要么给予国家元老、功勋重臣又或者是一方权臣。尽管如此,几千年来这么多大臣,能臣都不能把这四个特权全部拿起,要么拿一两个,少数只能拿三个,例如曹操、梁冀、司马懿、桓玄、刘裕等等。有人会问怎么没有加九锡的呢?其实加九锡的所有皇帝都最不愿意的,基本是改朝换代的了,所以加九锡就不在上朝四大特权中。

下面就来说说什么是诏书不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1.诏书不名:在诏书当中本应该称其名的时候也不称,而用其他名字代替

2.赞拜不名:臣子朝拜帝王时,赞礼官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

3.入朝不趋:古代臣子入朝必须快步以示恭敬,入朝不趋是不用急步而行。

4.剑履上殿:可以佩着剑穿着鞋上朝。

在历史上能拿齐四项特权的,只有北宋的周王赵元俨,也是理论上最贴近小说演义中的“八贤王”的原型,我们看杨家将的小说和戏剧中,“八贤王”的名字叫赵德芳。赵德芳在历史上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太祖猝死后,本来是他继位的,谁料到王继恩不通知赵德芳而是去通知赵光义,导致赵光义继承王位,赵德芳担任过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赵光义继位六年的时候,赵德芳因病去世,时年23岁。所以赵德芳除了名字与“八贤王”相同外,没有任何一点与其相符。

那么历史上的赵元俨又是怎么一个人呢?赵元俨(985~1044)宋太宗第八子,太宗时期封周王。据《宋史》记载:八大王"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八大王在朝内外、国内外、宗室内外、民间百姓中,老幼妇孺皆知其大名。所以,都称他"八大王"。这就是最贴近“八贤王”的原型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赵元俨小时候天生聪慧机敏,赵光义特别喜欢这小儿子,每当朝廷集会,都要让他坐在自己身边;赵光义曾经对别人说过,等到元俨二十岁时,再对他进行册封,这样就保证爱子一直留在宫中,陪伴自己。正因如此,宫廷红人赵元俨又被那些宫女宦官们称为“二十八太保”,意指二十岁才可被封太保之类高官显爵的皇八子。自赵元俨的三哥宋真宗即位以后,他便正式开始经历封王拜官的仕途生涯。在中国的帝制时代,赵元俨也是被封为王的次数最多的人,他一共被封为王十三次。真宗时,首先被封为了曹国公,然后第二年封为广陵郡王,再后来荣王、端王、彭王、通王、泾王等等。

作为“八贤王”的原型体现在孝顺、庄重、寡欲、才高四个方面。

赵元俨堪称是一个大孝子。他的生母是王德妃,王德妃每次卧病在床,他都要尽心侍候母亲。王德妃生病,他便如民间平民一般,留着侍从不用,总是亲自喂母亲服药,并为母亲洗刷;还焚香祈祷,希望母亲快快康复,甚至达到“忧念不食”的地步。王德妃去世,他更是“哀戚过人”。

赵元俨还是当时闻名于国内国外的刚毅之士。《宋史》说他“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不但朝廷大臣都对他心存敬畏,就连北面的契丹人,“亦畏其名”。元俨不苟言笑,不惧权贵,唯以江山社稷为己任,所以一般趋炎附势之人,都对他畏惧三分。长此以往,八王刚毅庄严之名,便流传开来,甚至民间小孩哭闹,家长都要以“八大王来也”来止息。这里的“八大王”,就是指赵元俨。

宋仁宗时候,刘太后临朝专政。赵元俨害怕刘太后对其不利,便装傻称病不上朝,也不和百官结交,刘太后死后,赵元俨才告诉宋仁宗并非刘太后亲生,李宸妃才是其生母。也在这个时期,赵元俨得到了皇帝对他的最大的尊重——赞拜不名、诏书不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四项全拿的,历史上只有他一人。

另外,赵元俨作为皇室贵胄,竟然“平生寡嗜欲”,唯独喜爱读书藏书、文词创作和书法。他的书法多摹仿二王,并且取得相当高深的造诣。赵元俨病重时,宋仁宗曾赐他白金五千两,但却“固辞不受”,对皇上说:“臣羸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1044年病死在京都王府,时年六十。元俨病亡后,仁宗悲痛不已,曾三临其丧,并下诏将他的墨迹一部分分赐群臣,以资纪念,另一部分藏于秘阁,以传后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