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祖

鄭光祖生於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輝,漢族,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

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薰陶,青年時期置身於雜劇活動,享有盛譽。但他的主要活動在南方(杭州),成爲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激賞鄭光祖的文詞,將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並列,後人合稱爲“元曲四大家”。

據文學戲劇界的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鹽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是鄭光祖的代表作。《倩女離魂》與《拜月亭》《西廂記》《牆頭馬上》被稱爲四大愛情劇。他的劇作詞曲優美,甚得明代一些曲家的稱賞。

從這些保留的劇目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劇目主要兩個主題,一個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另一個是歷史題材故事。他寫劇本,大多是藝術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這些散曲的內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嫵媚,在文學藝術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倩女離魂》是鄭光祖的代表作。劇本寫秀才王文舉與倩女指腹爲婚,王文舉不幸父母早亡,王文舉長大後,應試途徑張家,欲申舊約。倩女的母親,嫌文舉功名未就,不許二人成婚。文舉無奈,只得獨自上京應試。倩女憂思成疾,臥病在牀,她的魂靈悠然離體,追趕文舉,一同赴京,相伴多年。文舉狀元及第,衣錦還鄉,攜倩女回到張家。當衆人疑慮之際,倩女的魂魄與病軀重合爲一,遂歡顏成婚。

當倩女的魂魄離開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赴京路上,王文舉以爲倩女本人奔來,先是說怕倩女的母親知道,勸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說:“他若是趕上咱,待怎樣?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舉勸阻行不通,使用禮教來教訓她,說什麼“聘則爲妻,奔則爲妾”,說她“私自趕來,有玷風化”。倩女更堅定地說:“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歸家,我本真情,非爲相謔,已主定心猿意馬”。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鄙視。

三十三天,離恨天最高

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

將往事從頭思憶,百年情只落得一口長吁氣。

我這裏踏岸沙,步月華

我覷這萬水千山,

都只在一時半霎。

倩女離魂鄭光祖在《倩女離魂》一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感情真摯熱烈的少女形象,使鄭光祖“名香天下,聲振閨閣”。

鄭光祖還是散曲名家,可惜的是他的散曲保存下來的不多。

正宮·塞鴻秋

門前五柳江侵路,莊兒緊靠白蘋渡。除彭澤縣令無心做,淵明老子達時務。頻將濁酒沽,識破興亡數,醉時節笑捻着黃花去。

雨餘梨雪開香玉,風和柳線搖新綠。日融桃錦堆紅樹,煙迷苔色鋪青褥。王維舊畫圖,杜甫新詩句。怎相逢不飲空歸去。

金谷園那得三生富,鐵門限枉作千年妒。汨羅江空把三閭污,北邙山誰是千鍾祿?想應陶令杯,不到劉伶墓。怎相逢不飲空歸去。

三首〔塞鴻秋〕,是表示一種曠達心情之作。這種慕陶淵明,引劉伶、杜甫、王維等人爲同調,大言歸隱,豪言沉醉,已經成爲元人散曲一個共同的主題。

鄭光祖的散曲,是以語言精緻見長的,朱權說他“出語不凡,若咳唾落乎九天,臨剛巧而珠玉”

鄭光祖——爲戲劇而生

鄭光祖一生從事於雜劇的創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貢獻於這一民間藝術,在當時的藝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伶人都尊稱他爲鄭老先生,他的作品通過衆多伶人的傳播,在民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與蘇杭一帶的伶人有着緊密的聯繫,他死後,就是由伶人火葬於杭州的靈隱寺中的。

同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一樣,儘管他們的作品數世紀來爲人傳誦,但他們本人的身世卻鮮爲人知。鄭光祖也是這樣,他默默地在藝術園地耕耘,把他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民衆,而又默默地離開了這個人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