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不適,大多現代中青年因工作壓力與飲食不規律時有發生,或強忍或自行服用胃藥緩解。但對於忍了30年的周姨來說,一次不潔飲食讓她的胃部疼痛加重,最終竟然被檢查出胃癌。

周姨已經67歲了,外科手術喫得消?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哪種效果會更好?……在周姨從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的手術檯下來前,無數個問題縈繞在她和家人腦裏,全家人都沒有想到,周姨術後第二天竟能恢復飲食下牀活動。

右肋下痛查出胃癌 “飛的”來粵求助

家住湖北的67歲周姨在家務農,因心疼子女在外打拼工作,平日有些小毛小病總是自己扛着,生怕給子女添亂,以往子女探望她時,周姨總是表現得格外硬朗、健康。

“我被媽媽‘騙’了30年,這次不能等,直接飛廣州。”周姨大女兒回憶說,2個月前不潔飲食後,周姨出現右肋下的疼痛,有陣發性燒灼感的現象,在當地三甲醫院做了胃鏡檢查後,醫生髮現周姨胃部多個地方有異常病變,進一步病理提示爲低分化腺癌。當地醫院建議趕赴“北上廣”求醫,經過多個病友介紹後,周姨乘飛機抵達廣州,在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普外科找到了薛琪主任。

“微”化治療 次日恢復飲食下牀活動

“我以爲手術後會很痛苦,沒想到媽媽第二天就能喫東西和下牀走路了”在周姨大女兒的認知中,胃部手術後需要臥牀,不能自主進食,需靠止痛針和營養針維持數日,甚至更長時間。但這次周姨恢復如此快,着實讓女兒有些驚訝。

薛琪接診周姨後,立即組織科內討論,根據患者既往資料及現有臨牀表現,薛主任認爲周姨的胃部佔位病變可能是早中期胃癌的可能性,結合周姨自身情況,考慮周姨適合微創手術治療,徵得周姨及家屬同意後,薛琪主任制定了個性化微創治療方案——腹腔鏡下遠端胃大部切除+胃周淋巴結清掃(D2)+全腔鏡下胃空腸吻合術,術後輔以中醫藥康復治療。

薛琪介紹,目前國內外對胃部及其他腹部惡性腫瘤的切除治療方式主要有傳統外科手術、腹腔鏡微創術。大部分醫院採用傳統手術方法,一般在腹部正中開25-30釐米切口進行,創傷大,術後疼痛明顯且恢復緩慢,難以早期下牀活動。但實際上,腹腔鏡微創術在國際上也逐漸成爲治療胃癌的主流方式,、薛琪採取全腹腔鏡微創術方式開展治療,術前利用納米碳技術精確定位病變位置,術後周姨腹部僅有4個小孔和1個肚臍邊緣5釐米的小切口,有出血量少,創傷小,術後疼痛較輕且恢復速度快等優點,這就是周姨爲何術後次日既能用流食和下牀活動的原因。

胃癌多表現 檢查很關鍵

早期胃癌多數患者無明顯症狀,少數人有噁心、嘔吐或是類似潰瘍的上消化道症狀,難以引起足夠的重視。進展期胃癌最常見的臨牀症狀是以疼痛與體重減輕爲主,會出現上腹不適、進食後飽脹等症狀。隨着病情進展,患者上腹疼痛加重,食慾下降、乏力。到了中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現貧血、消瘦、營養不良甚至惡病質等表現。

薛琪提醒,胃癌在不同時期表現不一,患者需對消化道不適引起重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胃癌治癒率最主要的方法。他強調,每年定期體檢很有必要,尤其45歲後的中老年,可在常規體檢之外,附加高發腫瘤相關檢查,其中胃腸鏡建議每年一次。如有長時間消化道不適,尤其短期之內有明顯變化的,建議到正規醫院進行診治,切勿強忍,因小失大。

【記者】黃錦輝

【通訊員】 吳佳儀

【校對】馮志堅

【作者】 黃錦輝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健康~健康~廣東健康頭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