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生活一次次把我們推到自己的面前


午後,窗外陰雲密佈,狂風肆虐,如玉米粒大小的冰雹鋪天蓋地的落下,院外櫻桃樹上的花被打落下來,幾分鐘後,冰雹停止,太陽重現天空,這場風雨從開始到結束不過10多分鐘的時間。


攤開在桌子上的案例記錄本,映入眼瞼的是一個女孩的名字,今天做完最後一次跟她的諮詢,完成案例記錄,合上她的檔案,有關她的信息,將被封存。我們之間的這段交集,在我們雙方的生活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以後我們在現實生活裏也不會有什麼往來。可是我們都知道,這中間發生的事,已經改變了我們彼此。就像那棵經歷了午後風雨的櫻桃樹,外形雖然沒什麼改變,可是它經歷風雨的能力不再一樣。


這個女孩第一次出現在我的諮詢室的時候,大學畢業已經兩年了,這兩年間,她曾經找過一份工作。沒過多長時間,公司效益不好,她被裁員了,從那以後,她就在家裏閒着,爸爸媽媽經營着一家小店,她有時會去店裏幫一下忙。


這樣的生活,每天都是前一天的重複,平淡無奇,一眼便可以看到頭,在家呆的時間越長,她就越着急,可無論心裏再怎麼着急,她就是無法跨出家門,重新去找工作,她說自己就像生活在被孫悟空用金箍棒畫出來的圈子裏,好像一離開就會發生什麼危險。


她來諮詢,是想知道自己怎麼了,另外,她也不知道該怎麼從這種狀態中走出來,更準確一點說,是她無力從這種狀態中走出來。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己在心理方面需要幫助,要麼深陷在消極的情緒的裏無法擺脫,要麼在人際關係中不斷重複一個模式出不來,要麼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也找不到生活的目標;還有一些無法走出過去的傷害。每一個跨進諮詢室的人,都有着屬於自己的原因。


有人說,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心理發展的時代。


人們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內心的匱乏感開始湧現,人們將向外的眼光收回,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


人們開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留意內心的感受,關注與他人的關係,這種意識推動了人們對心理探索的慾望。


- 02 - 

尋找自我,是不容迴避的人生任務


中國的文化,宣揚的是仁義禮智信,強調的是人在各種關係裏的正確表現,這種思想構成中國幾千年來社會運轉的規則與秩序,經過不斷的強化與印刻,成爲了深植於人們思想裏的評判標準和價值取向。


這種文化以羣體的利益至上,弱化自我,壓抑自我,甚至做到無我纔是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在這種文化裏生活的人對自我的需求與渴望的表達受到壓抑;儘管內心有需求卻加以掩蓋。


我認識一個女孩,靠助學貸款上完大學後靠自己的努力好容易在城市裏有了立足之地,家庭裏對她的期望就是不斷的幫助家裏,想到家裏的人都在依靠她,她打兩份工,好容易有一點積蓄,只要家裏一有事,她的銀行存款立刻就歸零。她活得很累,可是將這一切歸於自己的命運。對於她來說命運就是無法抗爭的,必須接受的一件事。


一個人如果沒有自我的概念,就無法建立自我與外界的邊界,不清晰自己應該爲自己的什麼負責,別人應該爲自己的什麼負責,對這個女孩來說,她如果認爲自己需要爲整個家庭負責,他就超出了自己應該負責的範圍,而家庭中的其他人,也會把自己應該對自己所負的責任轉嫁到她的頭上,這種懲罰努力,獎勵懶惰的觀念只會讓這個家庭陷入更加混亂的循環。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到自己生活地域的文化和習俗的影響,如果無法跳出這種文化的限制,以更高更廣的視角看自己的生活的話,就會被這些觀念束縛而不自知。


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人們不滿足於神話故事的描述,開始探索世界的起源,肉體與心靈之間的關係,人們逐漸意識到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並將這句話刻在最著名的德爾斐神廟上:人吶,認識你自己。


這句散發着歷史氣息的鐫刻文,經過2000多年時間,不斷的將人們帶到一個不容迴避的生存任務面前,認識自我。


- 03 - 

人只有認識了自己,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爲什麼要認識自己,因爲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無論是情感的糾結、關係的困擾,還是事業的挫折,絕大多數都和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有關。


有一次,我在做一個婚姻的培訓,有一位妻子問了我一個問題,她說:“我和我丈夫之間完全沒有溝通,請問我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無法用幾句話就能回答的問題。首先,她所理解的溝通是什麼?她所指的無法溝通,可能是她和丈夫之間沒有話說,也有可能是是兩人一說就吵?但是無論他們用的是哪一種方式,他們其實都有在溝通,只不過這種溝通讓她很難受。


我請她跟我描述一下他們夫妻兩人平時的互動,她說自己無論說的什麼話對方都聽不進去,比如說她希望老公可以幫忙做一些家務,家裏的事應該夫妻兩個人一起承擔,可丈夫不願意。


而她的老公覺得不是自己不願意,而是每次他做什麼事妻子都不滿意,比如他洗衣服,妻子覺得他放的洗衣粉太多,他拖地妻子說不乾淨,好像他做什麼都不對,後來他就乾脆就不做了。


妻子爭辯說她只是好心提醒,如果丈夫不按她說的做,就意味着她還要再重新洗一遍衣服,再拖一次地,就等於還是什麼都是她在做。


他們這樣的爭吵已經有幾年了,吵得多了,兩人的感情也淡了。妻子認爲自己是對的,不明白爲什麼丈夫不願意接受。

既然一個問題上升到對錯,也就是說,錯的那個要無條件改正的話,有誰會主動站到錯的那個位置上去呢?這就是丈夫的反應。


這位妻子內心渴望得到來自丈夫的關心和幫助,可是她並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這位丈夫覺得自己沒有得到來自妻子的尊重,他不希望自己不斷地被要求和被批判。可是他不知道如何清楚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如果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自然就講不出來啊。


看起來他們是在爲家務事爭吵,真正的原因是兩人之間內心的需要都沒有被表達和被看見。


兩個來自不同家庭的人生活在一起,一定會有很多的差異,這些差異小到日常生活習慣,大到金錢的使用和世界觀的不同等等。如果夫妻意識不到自己都有些什麼樣的行爲習慣和處世方法,狹隘的認爲自己的就是對的,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的話,就會導致關係出現問題。


- 04 - 

人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理解別人


尼采說過: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


人對自己的認識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經過刻意的訓練。這種刻意的訓練需要將注意力放在對自我的關注上。這與中國文化歷來所倡導的是有衝突的。中國的文化注重羣體而忽略個體,太專注於自我的意識可能會背上自私的嫌疑。


我們都在說具有同理和共情的能力是高情商的表現。同理和共情指的是你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理解別人,感受到別人的感受,可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感受都無法覺察,有何從談起對別人的感受的理解。


生活中確實有不少人是無法做到同理別人的,他們與自己的感受隔離,用理性的判斷指引自己的生活。當你跟他們談到自己的感受的時候時,他們永遠在告訴你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這讓你感到自己的情感沒有空間可以安放。你的情感被看成是多餘的,甚至是軟弱的表現。


這不是簡單的說你只有經歷過失戀,感受到失戀帶來的痛苦,你纔可能瞭解別人失戀的感受是什麼。而是說你只有進入自己的真實的內心感受,給自己一個空間去理解自己的感受,去接納自己的感受,你纔會有這個空間去理解和接納別人的感受。


人們常說要愛人如己,推己及人。愛人如己是像愛自己一樣的愛別人,推己及人,說的是要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別人的感受,用自己的想法去了解別人的想法。如果一個人做不到愛自己,就不可能愛別人,做不到推己,就不能及人。


- 05 -

拆除心中的牆,看見真實的自己


還有,你一定會發現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他們身上有一些部分刺激着你,令你感到不舒服,想要遠離他們。你會覺得是對方的某些行爲和表現使得你不舒服,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對方的行爲表現激起了你內在基於過去的經歷帶來的感受。這些感受由於沒有被處理,因此一直在你的裏面,一旦被激活,你的這種感受就被喚醒。


如果你對自己的認識不夠,你就會把激起自己內在不舒服的感受向外歸因。如果不瞭解內心的狀態,你的反應的按鈕就暴露在外面,一被人碰到,你就跳起來。尤其是你不喜歡的人,他們的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容易觸碰到另你不舒服的按鈕。


每一個讓你不喜歡的人身上一定有着一把開啓你自我認識的鑰匙,拿到這把鑰匙,你就打開一扇通向自己的門,就更接近自己一步。


不喜歡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質,無法接受自己身上不好的部分,這些態度讓你自己離自己遠遠的,你甚至會在心裏築起一道牆,將所有這些對自己的負面感受隔離開來。


這道牆,隔開了你的負面感受,也隔開了你與自己的距離。


拆掉它,你就會更加清晰地看見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