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採用低聲講話的方式批評孩子。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不主張大聲訓斥孩子,那麼如何採用低聲說話方式正確地批評孩子呢。

當孩子不聽話時,你是不是有時會按奈不住情緒去批評孩子,而且聲音特別大?

昨天,接孩子放學回家,經過路邊一個賣煎餅果子的攤點。孩子聞着香味,非要我買。我說,回家喫飯把,奶奶還在家等着我們。

可孩子卻固執得很,非要買,不買還拉着我,不讓我走了。我告訴他,外面的東西,不是很乾淨,要少喫。

孩子就是比較固執,死活不鬆口,開始哭鬧

孩子聽不進去,纏着我就是不鬆口,開始哭鬧起來。我漸漸失去了耐心,開始發飆了,”你這孩子,怎麼說不聽?走,跟我回去!”

我越是高聲罵他,孩子越是高嗓門哭鬧,還高聲反駁我說,”不,我不回去!”

激烈的爭吵,引來了不少路人的圍觀,有個奶奶勸我說,”算了,不要跟小孩子計較了,不就是一個餅嘛,又不貴,你看着孩子哭得多傷心,哭壞了咋辦?”

最終,在衆目睽睽之下,我有點難看,只好給他買了餅,帶着他快速地離開了。

一路上,我一直在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對?怎麼孩子越說還越來勁,槓上了?

也許很多父母和我都有同感,越是歇斯底里地高聲怒罵,孩子越要以高嗓門哭鬧,絕不會放低聲音。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嗓門是被父母的”高分貝”給吊上去的。而這種交戰,最終只會以雙方中某一方的筋疲力盡而告終。

高聲斥責孩子,對孩子心理健康不利

根據心理專家的說法,高聲斥責孩子,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同時也容易讓孩子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

其實,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批評孩子時,可以採用如下5種有效的批評方式,它們分別是:

1. 沉默批評

2. 暗示批評

3. 低聲批評

4. 換位思考

5. 適時適度

而今天咱們要討論的就是低聲批評方式。

那麼,什麼是低聲批評呢?啥是低聲批評?

所謂低聲批評,就是在我們批評孩子時,採用比較低的聲音,這往往比用較高的聲音效果更好,對於那些帶批評或呵斥的話題,應該要有意識地用低於平時的聲調來講。

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有理不在聲高”,這便是”低聲效應”給家庭教育帶來的一種啓示。

低聲批評孩子,要找到好的表述方式

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霍布蘭德,曾研究過,在與他人說話,描述某一件事時,哪一種會是最佳的表述方式。

通過他的調查,結果顯示,有巨大的差異的是沉穩型和雄辯型、演說型這2種授課的方式,前者更容易讓學生們在更大程度上理解。

也就是說,使用低聲的談話方式,比用高聲的談話方式,更能達到很好的說服效果,這在心理學上叫”低聲效應”。

你有沒有發現,在人與人之間對話時,有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一個人的低聲音,很容易導致對方說話也低聲,而一個人的高聲也容易導致對方說話高聲。

《聖經》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沉穩的回答能夠平抑瘋狂的憤怒。

美國凱尼讓大學曾與美國海軍合作,研究在軍事行動中,給士兵下達指令時,應該用多大的音量最合適。

他們通過船上的電話,傳聲管或音響等設備,向士兵們發送了各種分貝的聲音,結果發現:發聲者的聲音越高,回應者的聲音也越高,否則,發聲者聲音越低,回應者聲音也越低。

當交談雙方都處於緊張狀態時,降低音量有助於緩解狀態

這個現象表明,當交談的雙方都處於緊張狀態時,低聲的一方能夠有助於降低對方的音量,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雙方的一種對立狀態。

可是,低聲批評或說話,在家庭教育中,到底有什麼樣的優勢呢?低聲講話的優勢

首先,低聲講話,會讓他人覺得你很理性,而不是情感的宣泄

朋友琳上週帶他兒子小天到我家來玩,她兒子比我家孩子小一歲,兩個淘氣包,沒一會就玩到一起去了。

玩着玩着,小天突然竄到臥室的牀上又蹦又跳,琳看到後,並沒有大聲批評孩子,而是走近他,用輕得聽不見的聲音在小天耳邊說,”小天,怎麼這麼胡鬧,你覺得隨便在別人家牀上亂蹦亂跳,這文明嗎?我之前和你說過什麼?”

琳的聲音很溫柔,臉上帶着微笑,但小天似乎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或像是聽到了媽媽的嚴厲批評,馬上停止了蹦跳,同時還向我道了歉。

琳批評孩子的聲音低而溫柔,其實是一種很好的”低聲效應”。

通過”低聲效應”,可以讓孩子感到你是理智的,進而能夠讓他也理智。在孩子大哭大鬧時,只有父母不被孩子的負面情緒所感染,才能理智、冷靜地分析,爲什麼孩子會哭鬧,如何才能把孩子從波動的情緒引導到理智的狀態下。

低聲講話,突出私密談話

其次,低聲講話,可以突出這是兩個人間的私密談話

有的父母,就喜歡刻意提高音量高聲說話或批評孩子,其實,根據上面所提到的,耶魯大學霍布蘭德教授的調查,聲音大,並不適合於批評的場合,更適合於公衆演講;而小聲說話,則像是針對個人的私下裏的談話,談話者之間,通過一定的溝通技巧,彼此形成了一種”促膝而談”的氣氛,而這種氣氛,對那些處於要挨批評的孩子來說,實在是太適合不過了。

有人說,會講話的人,是人際交往的絕對加分項。

這點我深表贊同,會講話的人,會注意場合,把握分寸,並注意說話的方式。正如《奇葩說3》中的辯神黃執中所說:人生的困擾,說到底,十之八九都出在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困擾,說到底,都是因爲溝通出了問題。

蔡永康是公認的高情商,在他的書《蔡永康的說話之道》中也提到如果人家罵你一句,你會反罵他一句,這叫吵架;而別人讚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讚美,這就是社交。

你說什麼的話,採用什麼方式,你就會是什麼樣的人。

低聲說話,對方必須集中精神

再者,低聲說話,對方必須集中精神

你對孩子說話,聲音小,孩子要非常用心的傾聽,雖然他主管上並沒有打算認真聽,但是由於條件發射,他還是會不自覺地捕捉你的談話內容。

所以,低平的聲音,沉穩的語調,都夠促使孩子傾聽你的說話,這可以避免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高聲惡語,情緒激動。這位父母進一步說服孩子創造了條件。而聲嘶力竭地教訓孩子,損傷身體不說,還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不主張大聲訓斥孩子,那麼如何採用低聲說話方式正確地批評孩子呢?如何採用低聲講話的方式批評孩子?

第一, 把你的期望說出來

作爲父母,你期望孩子達到什麼樣的要求,一定要大膽地給他們說出來,並且解釋給他們聽。

比如說,帶孩子去逛超市,那就事先和孩子說好,不要亂動超市商品,不要到處亂跑,不吵鬧,同時告訴他,如果違反了你的 要求,將會得到什麼樣的後果。當然,在說話過程中,你不要大聲威脅孩子,一定要照顧好孩子的感受。

央視前知名主持人楊瀾,平時工作很忙,但是她工作之餘,還是抽出大量時間來與孩子交流。她在接受採訪時說,

我從不要求做神童,只期望孩子認真對待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不敷衍,不馬虎。

每次出差回家後,楊瀾再累,都要抽出時間和孩子交流,認真聽他們講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看他們是如何處理的,與他們促膝談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她們的世界中。

不要傷害孩子自尊心

第二, 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

家長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儘量減少對孩子的批評,即使孩子做得不對,也應該控制自己激動的情緒,不要對孩子有過激的行爲,特別是說不要說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因爲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自卑。

這點,電影《奇蹟男孩》中奧吉的媽媽做得很棒。

奧吉是一個天生臉部有畸形的小男孩。10歲那年,媽媽決定送她去學校上學。但是他醜陋且不尋常的長相,嚇到了不少孩子。因爲這,奧吉備受冷落、排擠,成爲衆多孩子的取笑對象,設置有人用惡語傷害他。

奧吉情緒變得很自卑,媽媽知道後,鼓勵並堅定地告訴奧吉:

他們都不瞭解你,只有媽媽明白你,你是媽媽最善良的孩子。

媽媽通過這種有效的溝通方式,讓奧吉走出了自卑,內心充滿了勇氣。

注意對孩子的語氣和用詞

第三, 注意語氣和用詞

也許有些父母,天生就是急性子,一看到孩子這沒做好,那沒做好,就控制不住要去吼孩子,但是,在你說話前,請先想想,該怎麼說,恰當的語氣和措辭,絕對不會損傷你和孩子間的感情。

比如,孩子把別人的東西弄壞了,那麼,父母不要一上來吼,你可以對孩子說,”明明,你把別人的東西弄壞了,這種行爲可以不對的哦,其他小朋友會恨傷心的,那你應該怎麼做呢?”

當孩子意識到錯誤後,再引導他說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幫孩子解決問題,同時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會由於你們之間和諧的對話而變得更加的融洽。

有心理學家說,如果父母用詞不當,當衆出孩子的醜,會使孩子產生懼怕社會的心理,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將來難以立足於社會。

總之,家長的一言一行,語氣、音量、說話方式,甚至每一個表情,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塑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父母在批評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和行爲,多與孩子建立平等、真誠的溝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