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劍客繼續推出,我願爲卒系列作品。

《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在鋼七連整編,戰友們相繼離開連隊以後就剩下他一個人獨自看守營房,這一看就是半年。特種部隊中隊長袁朗在向許三多發出入隊考覈資格邀請時找到了他。許三多對自己這半年期間的評價是:“該幹什麼幹什麼,一個不高不低,不好不壞的兵”。袁朗說自己看到的許三多是一個很安分守己的兵,不太焦慮,耐得住寂寞的兵。袁朗說:“有很多人天天都在焦慮,怕沒得到,怕寂寞,我喜歡不焦慮的人”。在剛入伍的時候看這部電視劇我始終沒有讀懂袁朗說的“焦慮”究竟是什麼?隨着自己這麼多年在部隊的成長,我漸漸懂得了他說的焦慮。入伍之初,我體會過那種想逃避寂寞而無法沉心穩神的感覺,體會過面對困難挫折不知所措的無助,體會過工作中的過患得患失,也體會過那種心中有慾望但又不願意付諸行動時內心的躁動。

走出焦慮,在軍營釋放更完美的自己

曾幾何時,焦慮成爲了當下社會普遍出現的一種負面情緒,甚至焦慮體現的病理症狀被心理學納入成爲了心理疾病的一種,軍人在生活訓練中出現的焦慮情緒也被當前部隊心理研究機構所重視。其實軍人真正病理性的焦慮來自於高危訓練課目的壓力,來自於戰爭災難殘酷慘烈一面對心理上的創傷,或者軍人真正該有的焦慮是來自於自身現有能力和保家衛國所需能力之間落差而產生的“本領恐慌”,這些焦慮的出現是可以理解的,通過疏導和自身努力也是可以克服的。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官兵的焦慮並不是出自於軍人職業特點帶來的壓力,而是出自於我們自身面臨當下,不願客觀理性的分析現實,沉不下去,靜不下來,好高騖遠又不願意付出實幹,想幹事但又捋不清思路而導致的一種心智模式混亂。

爲什麼掌控不了現狀會焦慮?我看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做:《促銷的真相:用戶焦慮了,你就賺翻了》。文章大概意思是說我們不在意自己已經擁有了的財富,不在意這些相當重要但又看似不稀缺的東西,而把所有的注意力傾注在別人的或“別人家的孩子”這些我們沒有的東西。不是真的“貧困”,而是被比較出來的一種“相對貧困”讓我們持續焦慮。現代的商業意識形態,本質上就是儘可能持續製造相對貧困感,儘可能讓你將已擁有、已購買的東西清零的一種“長效機制”,現代商業的底層商業模式,就是製造焦慮,然後收割焦慮,“發焦慮財”。如今很多人的焦慮並不是遇到了真正的麻煩困難,焦慮的產生往往是由於內心的不平衡,來自於我們掌控不了現狀而產生的不切合自身實際的慾望和想法。就從這篇文章我們就能看出,現在很多人的焦慮,往往並不是因爲物質匱乏引起的,而是因爲對客觀現實不明朗的分析判斷導致心理的不平衡感,平衡感的打破,導致的心智模式的混亂。我們之所以感覺焦慮,是因爲我們常常會忘記自己已經擁有的,而總是關注自己比周圍人缺少了什麼。我們喜歡將自己置於一種相對貧困感之中,製造焦慮。當然,在這樣一個時代,之所以焦慮蔓延,還在於當下的商業世界中,有很多人在製造焦慮,然後販賣解藥,由此形成了一種商業模式,更多的人則是被裹挾其中。通過不斷向大衆灌輸焦慮病毒,然後利用焦慮情緒促使大衆去消費,成爲了當下商業世界中的一個普遍的陰謀。

走出焦慮,在軍營釋放更完美的自己

焦慮產生於內心的不平衡,我想這和也和我們不願意面對太多當下的事情有關,我們耐不住寂寞受不了孤獨而把過多精力集中到患得患失上,讓自己內心裝滿了很多東西,太多欲望,但又不願意在當下着手將它們實現,結果越塞越亂,心裏邊也越感覺堵得慌,焦慮的本質其實就是是人的思想活動代謝的垃圾,引發我們念頭的外在因素越來越多,凡起心動念,必留下精神垃圾,就像只要你在生活,工作,你就同時在製造垃圾,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如果精神的垃圾總量持續上升,而人處理這種垃圾的能力不僅沒有上升,反而還在下降。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城市垃圾量持續上升而垃圾處理能力不升反降,那個城市會是什麼樣子?這便是焦慮產生的根源。

有些幹部在基層工作的時候想着進機關,這就是我們不面對現狀,不願意做當下事的一種反映。基層的工作原本就是就是處理很多繁瑣的事務,不需要花費太多心思但是需要花費精力來完成的,好高騖遠,想入非非必然會造成精力不集中,工作也必然會幹不好,而且會反覆折騰搞得自己疲憊不堪,進入惡性循環就會造成焦慮。有些戰士在部隊服役卻總想着退伍回家以後的生活,甚至好多人進入最後一年就開始在自己的本子記天數,進入退伍倒計時,面對本職工作卻不履職盡責,如果一個人對周圍的環境抱有一種無關緊要,不負責任的態度,那麼環境必然會以矛盾,問題,打擊這些負反饋回報於他,從而造成焦慮。有些抱怨自己命苦的人,其生活中的事情往往並不是很棘手,只是他永遠處於一種勞頓的狀態,總是很辛苦,往往是機關算盡,但是所獲甚少,最終甚至滿盤皆輸。他們的特點是心裏邊念頭多,嘴上邊嘀咕多,但是真正去幹眼前的事情很少。許多的碎碎念往往沒有什麼指向性,只是隨機性心理反應的即刻呈現,焦慮是因爲內心的噪音太多。這樣就會給自己造成一種工作上看似很辛苦但實質上並沒有進步的假象。馬雲說過一句話:我們要時不時問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你想得到什麼?第二你有什麼?第三你爲了你想得到的願意付出什麼?對於我們正處於爬坡階段的年輕人而言,與其好高騖遠,想入非非,不如捫心自問這三個問題,並實事求是的去回答:我們想要在軍營建功立業實現自我價值,我們沒有外援只有自己的熱血和青春,爲了我們的理想和抱負我們願意燃燒熱血奉獻青春。

走出焦慮,在軍營釋放更完美的自己

我們的焦慮程度往往也與我們個人的心智管理能力有關,往往與我們的工作量並不直接相關,甚至是負相關。我們產生焦慮往往是無事,反而生非,你很焦慮,並不表明你已做的、正做的或將做的事很多,有時反而表明你已做、正做、將做的事非常少,甚至你還沒有去做。我記得小時候遇到過這麼一個問題:週末在家幫家長幹家務,燒水,拖地,擦拭傢俱。你用怎樣的方法花最短的時間做完家務。這個問題在我們現在看來非常好解決,那就是先把水燒上,在燒水的同時去擦拭傢俱,我們不需要着急拖地,因爲擦拭傢俱的時候總會有塵土落在地上,最後我們在拖地和擦拭傢俱兩個任務都完成以後再去看看水燒開了沒有。這個簡單的問題本質其實就是如何提高效率。我們往往心智模式混亂就是面對着較多的事務不知如何下手,在恰恰就是這個什麼都沒做的階段就是你心智模式最混亂的時候,也就是你最焦慮的時候。一個人的辦公室或家裏凌亂不堪,並不一定表明這個人真的在忙很多重要的事,而很可能他是一個嚴重缺乏個人管理能力且工作抓不住重點的人,其實凌亂不堪的現狀就是你內心狀況的真實反映。忙是表象,閒,纔是焦慮的本質。

走出焦慮,在軍營釋放更完美的自己

焦慮是一種“精神熵”,即精神自然而然趨向混亂與無序、喧囂與騷動的狀態。熵是必然,也是常態,就像一個有人居住的屋子裏如果不收拾、不打掃就會變得髒亂差是一樣。要想避免這種狀況的出現,就必須輸入能量和手段,克服“熵增”,製造“負熵流”。通俗地理解,就是掃除、整理、歸位等行爲所代表的“心智能量管理”。中國有句俗話叫做“磨刀不誤砍柴工”,工作思路捋清楚是非常重要的。每當連隊面對各種任務需要去執行的時候,我在下達命令之前總是會坐在屋子裏去把這些任務的緊急程度,重要性進行排序,並根據骨幹的性格特點去給他們安排適合他們的任務。最後思路捋清楚以後,就立刻召開一個很簡短的會議:明確任務分工,確定完成時限,提好標準要求,彙報矛盾問題。接下來就對各項任務做好考察監督,雙管齊下。不僅管理是這樣,我們處理個人工作也是如此。處理事務的流程前一定要進行理性的思考和籌劃,思考和籌劃就是對精神自然而然趨向混亂與無序這種常態輸入的一種“打掃”“收拾”的能量。

作者簡介:馬嘉彬,上尉軍銜,歷任教導隊教員,政治指導員,保衛幹事。入伍十年來,腳踏實地不走捷徑,身先士卒敢打敢拼,滿腔熱血建功軍營。他好學上進,軍政兼優,立足本職崗位成長成才。入伍以來自己記下十餘本讀書筆記,自學多種多媒體宣傳軟件,所帶連隊連續三年被評爲“基層建設先進連隊”,個人連續三年先後四次被評爲優秀基層幹部,兩次被評爲優秀共產黨員,被原二十集團軍表彰爲“優秀五會教練員”,榮立三等功一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