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初中成績很好,到了高中卻成績平平,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這些學生沒有及時適應高中學習,還在用初中的學習思維去學習。

初高中學習的四大差異

1.知識量變大

總體來說,初升高知識跨度非常大。初中三年學習的知識總量甚至不如高中一年的學習量。比如數學,高中數學理科生需要學習的書變多,每一本書都有高考的重要考點。英語單詞量從初中要求的1600個,上升到3500詞+500短語。所以在新高一一開始很多學生會有“撞牆”的感覺。因此,提前在暑假進行預習是非常必要的。

2.高一內容在高考直接考察

因爲高中知識量大,所以高一和初一完全不同。初一知識更多的是實現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的過度,比如有理數、線段與角等內容,在中考中並不直接考查。高中就不同了,按照新高考來講,高一學的知識在高考中比重更大了。

3.授課方式不同

初中教師常常採用直觀形象教學方法,以反覆講解,教師要用較多的時間給學生以具體輔導。進入高中後,教師上課更注重分析,反覆講解的做法少了,學生活動多了,許多問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而且高中學科多,教師多,每個教師教學方法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也經常不一致,所以,只有適應每個教師的教學方法,才能促進自己的學習。

4.學習方法不同

初中學生學習方法比較單一,習慣於“聽、背、默”,習慣於書面作業,習慣於依賴教師。高中的學習,要求學生學會獨立學習、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習方法要求靈活、多樣,並要防止和克服單純死記硬背、重記憶輕理解、重做題輕讀書、重計算輕概念等不正確的學習方法。

初高中銜接要警惕“陡坡效應”

所謂“陡坡效應”,是指因知識跨度大、難度大大增加等各種因素,導致初中和高中之間的知識銜接出現一定坡度,使中考後的新高一學生在生理上、心理上遭遇的不良效應。

產生“陡坡效應”的根本原因,就是學生對於初高中的銜接認識不夠清晰,只依據以往的經驗進入高一教學體系,在主觀上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高中知識、能力要求的急劇變化和學生心理、方法調整慢產生矛盾。外現出來就是“陡坡效應”。

同時高中高考對於綜合能力要求較高,不再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記憶+套用模式,太多鬆散的知識掌握在考試成績中沒有太大的體現,所以造成多數學生成績不理想。

由於知識難度和能力要求是一個個逐步提升的陡坡,不進則退,學生在爬坡過程中多數會處於山腳,在開端就造成知識的爛尾,就很難在後續的爬坡過程中積聚足夠的知識儲備和信心。

“陡坡效應”會使學生壓力倍增,名次迅速落後,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對學習失去興趣。這個時候要及時調整心理狀態,強中自有強中手,要客觀分析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給予自己正確評價,相信自己不比別人差,要明白自己感到不太適應,給自己信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