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鵬鵬整天一言不發,孤獨離羣;10歲的海騰,則有自殘傾向,無法自控,讓媽媽差點報警;11歲的沐林經常大喊大叫,手舞足蹈...他們就像星星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裏,被稱爲來自星星的孩子。

/ 01 / 來自星星的孩子

當陳強(化名)聽到兒子喊出“爸爸”的時候,激動的淚水從他的眼角流出,滑過臉龐,滴落在襯衣上。

從兒子出生到被確診爲自閉症,整整12年,陳強不止一次幻想兒子叫“爸爸”的場景,但一次一次失望,讓他也逐漸而又無奈地接受了現實。這12年,陳強已忘記了多少次奔波在醫院與家的兩點之間,也不知道翻閱了多少關於孤獨症的期刊文獻。但遺憾的是,希望一次次被點燃,又一次次被現實澆滅。

“幾乎嘗試了我們所知道的辦法。”陳強已經被歲月磨得少了些悲痛的情緒。即便聽到有人推薦,可以嘗試糞菌移植改善孤獨症症狀時,陳強沒有太多驚喜,但也想去試試。

就這樣,在接受糞菌移植治療一個月後,兒子不僅能夠主動叫“爸爸”,還可以主動拒絕說“不要”。

這無疑給了陳強莫大的驚喜。接受糞菌移植前,兒子的認知理解社交能力相當於1歲半,無語言,同時有嚴重的自殘行爲,長期同時服用兩種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皮疹嚴重、嗜好麪食、超重、長期便祕。現在,兒子已經停服精神藥物,無自殘表現;停服抗組胺藥物,無皮疹;便祕、挑食改善,體重下降。

除了陳強,同樣也是一名自閉症患兒母親的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醫師尤欣也覺得非常神奇。就在前不久舉行的2018年中國腸道大會上,她特意以《糞菌移植治療孤獨症的聯創研究》爲題,分享了糞菌移植治療孤獨症的前沿成果。

/ 02/ 孩子在身邊,卻如此遙遠

患自閉症的孩子被叫做“來自星星的孩子”,因爲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遙遠而漆黑的夜空中獨自閃爍着。這種疾病是一種因神經系統失調影響到大腦功能而導致的終身發展障礙,主要特徵是漠視情感、拒絕交流、語言發育遲滯、行爲重複刻板以及活動興趣範圍顯著侷限。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將自閉症核心症狀歸結爲三大症狀:社交障礙,溝通困難和重複,刻板行爲。

在嚴重的情況下,自閉症兒童可能永遠不會學會說話或進行目光接觸。

孤獨症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爲兒童精神疾病第一位,成爲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

據估計,中國自閉症患者數量已超過1000萬,其中14歲以下的兒童超過200萬。並且孤獨症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從第一例自閉症患者—美國男孩唐納德於1943年被確診起,自閉症已進入並影響人類生活71年了。

談到自閉症的病因,尤欣給出的數據是環境因素佔55%,先天遺傳佔37%。也就是說,與許多人的既有認知不同,孤獨症並不是遺傳病,而更多是受後天環境影響。

/ 03 / 飲食干預與自閉症

腸道也被稱爲人的“第二大腦”或“腸腦”。腸腦與大腦之間是雙向互通的,他們之間通過腦腸軸(Brain-gut-axis)進行連接。腸腦能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影響人的情感、認知和行爲,並且腸道微生物可能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自閉症可能也受腦腸軸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段雲峯介紹說,自閉症患者通常伴有腸道異常,當腸道出現炎症時,會引起腸道細胞腫脹,細胞間隙變大,引起腸漏,導致大分子物質能夠穿透腸壁進入人體。此外,嚴重的腸道問題可能伴隨腸道的破損和潰瘍,大分子物質就更容易進入腸道。

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往往存在多種飲食問題,對味道、質地和氣味等感官刺激極端敏感,並對喫的東西極其挑剔。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中有1/4伴有腹瀉,1/4伴有便祕,並且胃腸道炎症影響了他們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尤欣和團隊也在積極推動並傳播着“禁食不耐受食物和飲食干預是孤獨症治療基石”的理念。在瞭解了更多國際先進治療方法的同時,尤欣開始給兒子童童進行飲食干預,首先停掉牛奶以及麥類食物。在綜合干預之後,7歲開始,童童的腦子清楚了許多,焦躁減退,睡眠情況好轉。

尤欣也不停地告訴其他自閉症家長,一定要進行飲食干預。“我見過兩歲開始做飲食干預的典型自閉症患者,有好幾個六七歲就可以上正常小學了,那是完全不一樣的預後。”

尤欣指出,自閉症患者多有胃腸道症狀,胃腸道病變程度與自閉症嚴重程度相關,其中很多患者也存在腸道微生態失衡,這也是爲什麼糞菌移植可用於孤獨症治療的原因。在採訪中尤欣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進行飲食干預最初並未考慮菌羣的問題,糞菌移植是最近五年才逐漸展開的。

/ 04 / 菌羣平衡與自閉症

去年意大利一項研究爲自閉症與腸道菌羣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證據,結果表明,孤獨症患者腸道微生物中的細菌和真菌與健康對照存在差異。

因爲腸道菌羣與孤獨症關係密切,調節或干預腸道微生物的治療方案開始出現,比如通過補充有益菌來進行治療。有研究給33名孤獨症患者服用含有五種有益菌的膠囊和一種來自乳酸菌細胞裂解物的免疫激活劑21天后,88%的患者自閉症所有症狀都有明顯改善,包括語言溝通、社會交往、感覺和認知意識以及身體健康和行爲等方面;48%的患者腹瀉症狀明顯減少;52%便祕症狀明顯好轉。

不過,醫學上也做出了提醒:“目前在供體選擇和菌液使用方法上存在一些問題:移植誰的菌有效?移植多大年齡的?菌液還是膠囊?年齡小的孩子做移植手術本身有風險,也不是什麼醫院都能做的。”

/ 05 / 跟有益菌做朋友

5R 腸道修復程序

Remove(除)去除刺激物質: 保護腸道健康,第一步是要確定並祛除腸道刺激因子,而不是嘗試用藥物來抑制其症狀。針對性的去處常見的可能帶來刺激的食物內容,如糖、乳製品、麩質、大豆以及在許多加工食品中發現的化學添加劑,可以起到令人驚訝的快速緩解作用。

Replace(補)補足助消化的元素:在飲食中增加生的食物比例,幫助身體獲得酵素來源,來讓腸道能夠完整消化及吸收重要的營養素。

將小腸的內部比作一條覆蓋着數百萬個小環(稱爲絨毛)的毛巾,而毛巾又被數百萬個小纖維(稱爲微絨毛)覆蓋。如果腸道有受到壓力損傷,那些纖維會變得雜亂,阻礙再生和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因爲絨毛需要這些營養才能恢復。

身體需要真正新鮮食物中的成分來修復損傷並重建健康的新組織。天然食物充滿維生素、礦物質和植物營養素,加上小腸重建所需要的酶。

建議多攝取富含ω-3的食物,比如亞麻籽油。腸道使用它們來鎮定炎症並重建健康的細胞壁。在動物研究中,添加必需脂肪酸改善了腸道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並使腸道抵禦了額外的傷害。補就是給身體補充重建腸道內所需要的營養物質。

Reinoculate(種)種入優質益生菌:重新種入良好的腸道菌種,讓腸道重現健康的狀態。建議同時攝取含益生質(Prebiotics)的食物,例如優格、味增、納豆等發酵食品。均衡的飲食習慣能夠協助維持健康腸道菌羣。

這些有益的細菌增強你的免疫系統,改善新陳代謝,幫助你的身體制造維生素,並有助於吸收礦物質。

Repair(修)提供修復腸道的原料:補充修復腸道黏膜的營養素,如抗氧化物維生素(維他命A、C、E)、鋅、Omega 3、麩酰胺酸等。

Rebalance(衡)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聰明的飲食選擇、適當的運動習慣、良好的壓力調適,讓身體有足夠的正面能量來提升免疫力、自愈力。

有了健康的消化道,身體纔能有效吸收重要營養素、排除及代謝不好的物質。經由5R五個步驟,有效改善腸道功能,很多疾病症狀也會隨之改善。

“告訴我你喫什麼,我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人。”

——19世紀味覺生理學鉅著的作者法國醫師薩瓦瀾。

參考資料:

1.部分信息內容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8-05-18 第3版 科普)

2.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0150962

3.Aykan S, Nalçacı E.Front Psychol. 2018 Aug 13;9:1470. doi: 10.3389/fpsyg.2018.01470. eCollection 2018

4.https://www.webmd.com/brain/autism/children-with-autism-coping-skills-for-parents#1

拓展閱讀:

「排毒」,身體怎麼會有毒?

飲食規則:42條日常實踐的簡單飲食方針

改變腸道菌可以改善20種以上大腦和身體的疾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