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H A N G Z H O U

食在漳州

大街小巷,民居老宅裏,處處都能探尋閩南小喫的蹤跡。

閩南人的小喫,豐富多樣,像榜舍龜、海鮮口味的糉子、海鮮粥、江東鱸魚粥、貓仔粥、魚卷、海蠣煎、土筍凍等美味的小喫,代代相傳,千百年的傳承,讓這些美味又令人懷念的小喫都有了一個獨特的名稱——古早味。

手抓面

如今的漳州地區,麪食的做法多種多樣,其中有一種令許多人喜愛的麪食,也就是圖中粘連成塊狀的麪餅——手抓面;有的人叫它豆乾面分,也有的人叫它五香面。

手抓面的歷史是怎麼來的呢?

據說清朝時期,陳政、陳元光父子治理漳州的時候帶來了許多中原將士,他們的飲食習慣以麪食爲主,由於在征戰中,將士需要隨時轉移,來不及做飯又要便於攜帶的食物,而手抓面比較幹,五香卷也容易攜帶,又不容易壞,所以這兩樣美食就誕生在戰爭的歲月裏。

一般製作原材料用的是鹼麪條,這種麪條煮熟之後纔會有嚼勁;煮熟的麪條要趕緊盤起來,過一會這些麪條就會粘連在一起形成麪餅,根據不同人的口味,抹上花生醬、甜辣醬、沙茶醬等調料,然後將五香卷卷在面裏一起喫,就是一道美味的手抓面啦。

鹽雞

鹽雞也是一道不能不說的閩南美食了。

喫鹽雞不能矜持拘束,要兩手放開,大快朵頤,才叫過癮。

製作鹽雞要先選好材料,雞要選擇生長了六個月的柴雞,這樣的雞肉質比較細嫩;處理好原材料後,開始準備雞油,第一遍熬製,濾掉雞油渣,倒入幹辣椒,用小火慢熬,過個5分鐘,將幹辣椒撈起,等油放涼了,放入大蒜末,雞油也就準備好了。入鍋前在雞的表面刷上雞油,撒上五香粉和一層薄薄的鹽,然後在鍋底鋪一層大粒海鹽,再把雞放進去蒸,厚厚的海鹽會積聚熱量把雞蒸熟。蒸熟後,爲了避免鹽吸潮融化讓雞變鹹,刷掉雞肉表面的鹽,保留鹽雞的風味。

沙茶麪

明代中後期,因爲整個中國唯一開放的對外貿易港口,只有漳州月港,所以很多人就隨着船到了東南亞各地做海外貿易,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人留居東南亞成爲華僑,隨着華僑回家尋親認祖歸宗,沙茶麪的製作手藝也就被帶回閩南地區。

製作沙茶麪最重要的就是湯頭,要先把碎花生、沙茶醬、辣椒粉、花生醬放在一起炒出香味,然後再放進高湯裏面熬;高湯中還要放入蝦殼、鹽、味精、冰糖等調味料增加鮮味,湯頭部分就這樣。

配料部分,由於做沙茶麪用到的配料會比較多,有魷魚、豬肝、蝦仁、豬血腸、油炸豆腐等,等配料煮熟後,澆上高湯,一碗鮮辣香甜的沙茶麪也就做好了。

古早味面煎粿

這種表面金黃酥脆,裏面夾着餡料的糕點,就是面煎粿。

在閩南地區,一類用米粉、麪粉、紅薯粉等做出來的糕點,軟糯又有彈性,這類糕點稱之爲粿;面煎粿的甜味主要來自於紅糖,紅糖要先加水煮開了,把糖融化開來;製作面煎粿的原料有精米粉,糯米粉、麪粉、紅薯粉等,加水攪拌這些原料成糊狀,然後分成兩份,一份加入紅糖水,沒有加紅糖水的那份慢慢倒進油鍋,過一會再加入加入紅糖水的那份糊糊,蓋上鍋蓋用小火繼續煎煮;過個20分鐘原料煎熟,在上面抹上桂花醬、花生粒、冬瓜糖等餡料,外酥裏能、口感香甜的濃郁古早味面煎粿就可以出鍋啦。

麻粩

曾作爲貢品上貢朝廷的麻粩,如今的閩南人早已把麻粩作爲探親訪友必不可少的禮品。

麻粩又叫麻棗,外裹碎花生、芝麻、爆米花等,口味多樣;內部蓬鬆多孔,如同海綿一樣。

要想麻粩喫起來不粘牙、可口,芋頭的作用不可忽視。做麻粩的芋頭通常用的狗爪芋;首先,芋頭要切成塊再磨成芋泥,再加上水、糯米粉,按照7:10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做成原料,其中芋泥起到膨化作用。揉好原料切成小長條,放進烤箱烘烤半小時左右,再經過油炸至金黃色,粘上麥芽糖裹碎花生等,這些小長條纔會變成小胖子麻粩。

芋棗

芋棗也是一道由芋頭做成的美食。

做芋棗的芋頭採用檳榔芋頭,芋頭要先蒸熟了才能用來做芋棗。蒸熟後的芋頭壓成芋泥,加入白砂糖和豬油可以增加甜味和香味,然後攪拌均勻後再加入少量麪粉,讓芋泥容易成團,揉成大棗狀,最後拿到油鍋進行油炸,色澤金黃的芋棗就做好了。

閩南這個依山傍海、物產豐富的地方,形成了許許多多的美味小喫,穿越歷史,成了我們珍貴的寶物,代代相傳。

本文來源若舍民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後臺留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