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券商著名分析師在某平臺知識付費頻道開培訓課的消息,一時刷屏行業人員朋友圈。

“券商賣方研究業務不好做,大佬分析師首當其衝。有大佬已經開始開培訓課,率先轉型,走網紅路線創收。”某券商分析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網紅”分析師流量變現

記者查看上述消息發現,文章介紹的是一位行業知名度很高的分析師,其中不乏對該分析師資歷和能力的介紹,不過最後發現,此文是爲該分析師在線付費培訓引流。

“僅當天,就顯示我有145個朋友讀過該文章。”上述券商分析師向記者介紹說。同時,記者也注意到,該消息的閱讀量在短時間內突破“10萬+”。

曾經券商分析師錄製視頻主要做的是投資者教育培訓,如今爲何變身“網紅”,玩起“網紅經濟”?券商分析師嘗試知識付費,會引起同行效仿嗎?此舉是否涉及合規問題?

基金佣金費率下降成必然

據記者瞭解,證券業的賣方研究業務盈利能力較弱,而基金佣金分倉收入成爲券商研究所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基金佣金分倉收入也要緊縮。

針對之前傳聞機構佣金或從萬八降至萬二,某券商分析師近日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證實:“基金業費率下降基本已成必然,本身不大的蛋糕越來越小,剩下的只有存量博弈了。”

上述分析師進一步表示,券商賣方研究業務舉步維艱,頭部券商情況會好一些,優勢資源將向頭部券商集中。從行業整體來看,目前的存量是無法保證所有的分析師都有飯喫的。

記者採訪多家券商研究所發現,同樣的困惑不僅中小券商普遍存在,一些大型券商同樣難以倖免。北京某大型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其所在研究所2018年以來同樣面臨經營困境,甚至出現個別季度虧損的情況。

不過,這與各家券商研究所的定位也有關係。天風證券某分析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對於研究所,每家券商的情況不一樣。我們天風證券,對於研究所的定位就是要盈利的。”

他進一步介紹說,其實這和公司的現狀有關,主要原因是公司的其他部門都比較弱,目前只有研究所是盈利的。而對於其他多數券商而言,研究所是成本部門,可能並不要求必須盈利。

另外,對於目前券商研究所面臨的困境,比如基金分倉佣金費率下降,他認爲這是大趨勢,所以研究所需要尋找新的盈利點,比如FAE(現場技術支持工程師、售前售後服務工程師)等創新業務。

券商研究所該如何定位?

儘管券商研究所總體面臨經營困境,但爲何仍有券商不惜重金聘請知名分析師呢?

多位受訪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研究所有強大的間接“造血”及一定的直接“造血”能力。

首先,多數券商重視打造強大的研究所,其中重要的原因便在於券商研究所與券商其他各項業務能產生很強的協同效應,對於其他業務是間接的造血功能。

不過,面對目前行業寒冬,研究所自身也要發揮一定的直接造血功能,至少爭取“養活”自己。

“像近期有分析師轉型網紅路線求創收,便是研究所自身尋求造血的積極探索。”某券商通信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另外,迴歸到研究業務的本質,在業務上進行創新轉型,我認爲就是要多跟產業結合,多做一些一級市場的事情。”

該分析師認爲,分析師最終定位和落點還是本職業務。另外,有觀點認爲,對於研究所定位,還是要落到建設研究所的初衷上來。

華安證券研究所所長徐海洋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當前賣方研究遭遇各種困境的情況下,迴歸公司業務體系、加大對內部業務的支持是券商研究所的正確發展方向。

(國際金融報記者 劉新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