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作爲明朝麗江土司衙門府邸,木府曾經輝煌無他。好景不長,清朝改土歸流之後,木府淪爲“冷宮”,清末時局動盪,木府建築更是被毀壞殆盡,一代納西族史詩戛然而止。

直到1996年,“禍兮福所倚”,麗江大地震後,木府得到了世界銀行的貸款得以重建。1999年5月1日,這是一個納西族感慨萬千的日子,歷經兩年籌備,幾多波折,鳳凰涅槃後的木府重現於世。

建築是死的,人是活的,想要弘揚納西文化,單憑木府作爲載體遠遠不夠,當時,麗江古城博物院(木府)多番考量後,決定設“免費講解員”爲木府面向衆人的關鍵一環。而這些講解員的成長,伴隨着層層撥開的納西祕史,從初始只有十來人,到18年後已經壯大爲一支強大隊伍。

論一個好講解員的自我修養

“土司是少數民族官職,不是現在喫的吐司。”一名講解員的話語剛落地,遊客的鬨笑聲一陣陣在木府響起。

從刻有“天雨流芳”的牌坊到商討國事的議事廳、集千卷東巴經、百卷大藏經的萬卷樓、議家事的護法殿,再到玉音樓、三清殿,用半天時間,在講解員的娓娓道來中,遊人就已領略納西族廣才博納的多元文化。

到如今,節假日人多時,木府一天的遊客接待量可以達8000人。但在講解員王維權的記憶中,剛剛“開張”的頭些年,有時候木府一天的遊客就只有一百多人。

王維權屬於最早的那批講解員。剛來木府時,王維權對木府完全不瞭解,當時關於木府的資料又少之又少,他基本上是“懵”的狀態。直到後來,博物院通過對《徐霞客遊記》《明史·雲南土司傳》《納西族史》等史料的查閱整合,加之時任院長黃乃鎮多番田野調查,關於木府的資料逐漸豐厚了起來,講解員手握厚重資料,通過一番熟讀了解,關於木府的知識體系才逐漸建立起來。

現在,王維權忙起來的時候,一天要接待5次遊客,從在上8點30開始,來來回回,轉眼又到閉館的時候。王維權說,在木府,每個講解員都有自己的講解風格,有幽默的,有溫柔的,有活潑的,但他們都有一個的共同點,那就是充分吸收了解木府的資料後,運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口吻,靈機應變將木府說得更加“接地氣”。

畢竟,遊客們來自天南海北,所接觸的文化不同,喜愛的大講解方式自然不一樣。只有注重遊客的個性,才能將木府講得更深入人心。木府有着“傳幫帶”新講解員的習慣,這能讓“新生”更快上手工作。

“在木府工作這些年,我透徹瞭解納西民族文化,文化自信油然而生。”王維權很自豪。

納西文化的口述者

時間調回2012年。

那一年,《木府風雲》熱播,腥風血雨的爭權奪勢與權力更迭將木府帶進了全國人民的視野。那一年開始,木府的遊客量呈井噴式發展。檢票員和金輝曾經就做過《木府風雲》的羣演。4年前,40歲的和金輝從講解員變爲了檢票員,快閉院時,他耐心清點着手裏的門票存根。在細雨中,和金輝回憶起了自己當講解員的日子。

17年前,從部隊退伍回來的和金輝來到木府,因爲在少數民族中他普通話算講得流利了,就被安排爲講解員。在研讀木府的講解員材料時,他十分感嘆,自己的民族竟然有如此博大的文化精神。“在當時,修繕木府是所有納西人的心願。”

“講解員要更忙些,經常講得嗓子都啞了。但木府需要系統的解說。如果沒有配套解說,木府在外人眼中就是一座看起來有些漂亮、卻又幹巴巴的建築。講解員作爲納西文化的口述者、傳播者,可以讓遊客在短暫的時間內瞭解木府的來龍去脈。”和金輝道出了當年設立免費講解員的“內幕”,“木府整年全天候開放,逢年過節,是講解員最忙的時候,不可能回家過節。”

和金輝很喜歡當講解員的日子,他的妻子也在木府上班,他對木府的感情很深,只是這幾年身體不太好,做手術之後,體力不勝負荷,就轉戰到了檢票一職。

日行4萬步不是事兒

從最開始的無人問津,到如今遊人如織,歲月流轉,幾經修繕,木府向世人傳達着納西族的興衰史。傍晚6點30,隨着最後一波遊客的離去,木府的紅色大門“咔吱”一聲關上了門。踩着黃昏,和秀芳匆匆忙忙從員工通道離開,去接還在培訓班等待自己的孩子。

和秀芳在木府工作了19年。和同批講解員不太一樣,和秀芳對於納西文化的瞭解,在當導遊時就有所接觸,不多那時候接觸得很淺,深度瞭解還是從木府開始的。年輕時,她就愛學習,對於不懂的就一定要搞清楚,喜歡將《徐霞客遊記》中自己喜歡的句子摘抄記錄下來。“300多年前,徐霞客與納西先祖木增相交在麗江,他將在麗江十多天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化爲了文字,流傳至今。若沒有《徐霞客遊記》裏關於木府的珍貴史料,大家恐怕很難了解木氏土司的盛況。”

和秀芳喜歡和遊客打交道,她把講解看爲一件很快樂的事,她說,遊客有時提出的問題,角度會很新穎、專業,這會拓寬她看事情的角度,讓她不斷學習。

精通英文爲和秀芳加分不少,不少外國遊客在聽她講解之後,互相留了聯絡方式。其中一位瑞士友人給她的觸動很大。那名瑞士人每年5月份就會來麗江一趟,喜歡住在木府周邊,他對和秀芳說過,自己喜歡木府“接近生活的氣息”。

“酒香不怕巷子深。”和秀芳一直認爲木府是一塊美玉,看似一眼就能走到頭,但木府的歷史卻是說也說不完的。她希望講解員能夠一代代傳承下去,將納西文化傳承下去。

就是在這個凝結了納西文化46畝府邸,忙的時候,講解員一天內要在木府來回8趟,一趟下來差不多2小時,這樣算下來,平常手機顯示4萬步數,那都算正常情況了。

誠然,人們將木府稱爲麗江古城的“大觀園”並無不當,在木府,隨時都可以看到松鼠、小鳥、遊人、建築和諧並存。

講解員們總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園林是流淌的音符”,納西族講究“無樹不成家,無家不成院”,人們僅僅是走近木府,就已經無限接近了納西族的生活方式、歷史脈絡。

堅守與傳承就是最好的發展

木府是納西族的歷史,對於麗江來說,它是厚重歷史的載體。如今,木府軟實力與硬實力都已十分完善,在旅遊業蒸蒸日上的麗江,作爲麗江旅遊重要一站,木府有着自己的堅守,也煥發着新生。

“木府是納西曆史的心臟,是納西族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這就是當時爲什麼納西人想要恢復重建木府的原因。對於下一代,這個存在的建築就是特別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木府工會主席木麗娟介紹說,從開館以來,木府與麗江市委、市政府合作,致力於民族文化進校園,不定時會邀請各年級的學生來木府參觀學習。每年三多節,木府都會對本地遊客免費開放。

木麗娟表示,木府的管理層都是從講解員過來的,從開館到現在,木府的講解員越來越專業了。即便現在,自己還是“兼職”講解員的工作。“建築是死的,但裏面有許多故事。講解員是納西文化的傳承者,他們能讓木府在遊客腦中活起來。”

對於木府現階段的發展,木麗娟談道,在堅守好自己的文化陣地,持之以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木府也在不斷挖掘麗江古城的本土故事,以木府爲基石,堅守、保護、傳承民族文化,不斷髮揚民族文化。

文/雷爾佳佳 圖/雷爾佳佳 受訪者供 本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