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老家,本村一位老人家,告訴我:她解羊屎樣大便快2個月了,用大黃和番瀉葉泡點水喝,有所好轉,但停用後,又是一樣。我瞭解了她的一些基本情況後,要她不要用番瀉葉了,因爲她是屬陰虛引起的便祕,而非腸胃積熱引起。並給她開了一個治陰虛便祕的單子,建議她平時要多喫易消化富營養食物,多喫蔬菜、水果,少喫辛辣刺激之物。

大黃和番瀉葉能治便祕,但這幾種人便祕,不能用

很多人認爲,便祕都是因爲火氣引起的,所以常用大黃和番瀉葉瀉下通便。其實,這兩味藥是適用於腸胃有熱引起的便祕。而對於病後體虛、年老體弱、氣血陰陽不足引起的便祕,則不宜使用,否則會越用越嚴重。下面我們就從便祕的病因病機及分證論治進行分析。

引起便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常見的有外感寒熱、內傷飲食、情志不舒、病後體虛、氣血陰陽不足等。病位在大腸,並與脾胃肺肝腎密切相關。

脾虛則傳送無力,糟粕內停,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而成便祕;胃有積熱,下傳大腸,灼津傷液,大腸熱盛,燥屎內結,即成便祕;肺與大腸相表裏,肺之燥熱下移大腸,則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而成便祕;肝主硫泄,調暢氣機,若肝氣鬱滯,則氣滯不行,腑氣不能暢通,而成便祕;腎主五液而司二便,若腎陰不足,則腸道失潤,若腎陽不足,則大腸失於溫煦,而傳送無力,大便不通,均可導致便祕。

便祕的病機歸納起來,常見以下幾個方面:

1、腸胃積熱:素體陽盛;或熱病之後,餘熱未盡;或肺熱肺燥,下移大腸;或過食醇酒厚味;或過食辛辣;或過服熱藥,均可致腸胃積熱,傷津耗液,腸道乾澀失潤,糞質乾燥,難以排出,而形成所謂的“熱祕”。

2、氣機鬱滯:憂愁思慮,脾傷氣結;或抑鬱惱怒,肝鬱氣滯;或久坐少動,氣機不利,均可導致氣機鬱滯,通降失常,傳導失職,糟粕內停,不能下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暢,或大便乾結而成“氣祕”。

3、陰寒積滯:嗜食生冷,凝滯胃腸;或外感寒邪,直中腸胃;或過服寒涼,陰寒內結,均可導致陰寒內盛,凝滯胃腸,傳導失常,糟粕內停,而成“冷祕”。

4、氣虛陽衰:飲食勞倦,牌胃受損;或素體虛弱,陽氣不足;或年老體弱,氣虛陽衰;或久病產後,正氣未復;或過食生冷,損傷陽氣;或苦寒攻伐,傷陽耗氣,均可導致氣虛陽衰,氣虛則大傳導無力,阻則腸道失於溫胞,陰寒內結,便下無力,使排便時間延長,形成便祕。

5、陰虧血少:素體陰虛,津虧血少;或病後產後,陰血虛少;或失血奪汗,傷津亡血;或年高體弱,陰血虧虛;或過食辛香燥熱,損耗陰血,均可導致陰虛血少,血虛則大腸不榮,陰虧則大腸乾澀,腸道失潤,大便於結,便下困準,而成便祕。

上述各種病因病機之間常相兼爲病,或互相轉化,如腸胃積熱與氣機鬱滯可以並見;陰寒積滯與陽氣虛衰可以相兼;氣機鬱滯日久化熱,可導致熱結;熱結日久,耗傷陰律,又可轉化成陰虛。然而,便祕以虛實爲總綱,冷祕、熱祕、氣祕屬實,氣血陰陽不足所致便祕則屬虛。虛實之間可以轉化,可由虛轉實,可因虛致實,而虛實並見。形成便祕的基本病機是:邪滯大腸,腑氣閉塞不通,或腸失溫潤,推動無力,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
大黃和番瀉葉能治便祕,但這幾種人便祕,不能用​便祕的分證論治:

腸胃積熱(熱祕)

症狀:大便乾結,腹脹腹痛,面紅身熱,口乾口臭,心煩不安,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治宜瀉熱導滯、潤腸通便。方選麻子仁丸,大黃9(後下)克、枳實10克、厚朴10克、火麻仁10克、杏仁9克、白芍10克。

方中大黃、枳實、厚朴通腑泄熱,火麻仁、杏仁、白蜜潤腸通便,芍藥養陰和營。此方瀉而不峻,潤而不膩,有通腑氣而行津液之效。若津液已傷,可加生地、玄蔘、麥冬以養陰生津;本證型也可用番瀉葉3~9g開水泡服,代茶飲用

氣機都滯(氣祕):症狀:大便乾結,或不甚乾結,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腸鳴矢氣。腹痛,胸脅滿悶,喛氣頻作,飲食減少,舌苔薄膩,脈弦

治宜順氣導滯。方選六磨湯,木香10克、烏藥10克、沉香6克、大黃9克(後下)、檳榔10克、枳實10克、厚朴10克、香附9克、柴胡9克。

方中木香調氣,烏藥順氣,沉香降氣,大黃、檳榔、枳實破氣行滯。可加厚朴、香附、柴胡、菜菔子、炙枇把葉以助理氣之功。若氣鬱日久,鬱而化火,可加黃芩、梔子、龍膽草清肝瀉火;若氣逆嘔吐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代石;若七情鬱結,優鬱寡言者,加白芍、柴胡、合歡皮疏肝解鬱;若跌僕損傷,腹部術後,便祕不通,屬氣滯血瘀者,可加桃仁、紅花、赤芍之類活血化瘀。

陰寒積滯(冷祕):症狀:大便艱澀,腹痛拘急,腹滿拒按,手足不溫,呃逆嘔吐,舌苔白膩,脈弦緊。

治宜溫裏散寒、通便導滯。方選大黃附子湯,附子9克、大黃9克(後下)、細辛6克、枳實10克、厚朴10克、木香10克、小茴香9克。

方中附子溫裏散寒,大黃蕩除積滯,細辛散寒止痛。加枳實、厚補、木香助瀉下之力,加乾薑、小茴香以增散寒之功。

氣虛便祕

症狀:糞質並不乾硬,也有便意,但臨廁排困難,需用方能便出,汗出短氣、乏力,體質虛弱、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弱。

治宜補氣潤腸、健脾昇陽。方選黃芪湯,黃芪20克、火麻仁9克、陳皮10克、人蔘9克、炒白朮10、甘草6克。

方中黃芪大補脾肺之氣,爲方中主藥,火麻仁、白密潤腸通便,陳皮理氣。若氣較甚,加人蔘、白朮,"中氣足則便尿如常";若氣虛下陷脫肛者,則用補中益氣湯;若肺氣不足者,可加用生脈散;若腎氣不足,可用大補元煎。

血虛便祕

症狀:大便乾結,排出困難,面色無華,心悸氣短,健忘,口脣色淡,脈細。

治宜養血潤腸。方選潤腸丸,當歸10克、生地15克、火麻仁9克、桃仁9克、枳殼10克、玄蔘10克、何首烏9克、枸杞10克。

方中當歸、生地滋陰養血,火麻仁、桃仁潤腸通便,枳殼引氣下行。加玄蔘、何首烏、枸杞子養血潤腸。若兼氣虛,可加白朮、黨蔘、黃長益氣生血,若血虛已復,大便仍乾燥者,可用五仁丸潤滑腸道。

陰虛便祕:症狀:大便乾結,如羊屎狀,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心煩失眠,潮熱盜汗,腰痠膝軟,舌紅少若,脈細數。

治宜滋陰、潤腸、通便。方選增液湯,玄蔘10克、麥冬10克、生地15克、白芍10克、玉竹10克、石斛10克、柏子仁10克、瓜蔞仁10克。

方中玄蔘、麥冬、生地滋陰潤腸,生津通便。可加白芍、玉竹、石斛以助養陰之力,加火麻仁、柏子仁、瓜蔞仁以增潤腸之效。若胃陰不足、口乾口渴者,可用益胃湯;若腎陰不足,腰痠膝軟者,可用六味地黃丸。

陽虛便祕:症狀:大便或幹或不幹,均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面色晄白,四肢不溫,腹中冷痛,得熱痛減,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脈沉遲。

治宜溫陽潤腸。方選濟川煎,肉蓯蓉10克、牛膝10克、當歸10克、升麻9克、澤瀉10克、枳殼10克。

方中肉蓯蓉、牛膝溫補腎陽,潤腸通便;當歸養血潤腸;升麻、澤瀉升清降濁;枳殼寬腸下氣。可加肉桂以增溫陽之力。若脾陽不足,中焦虛寒,可用理中湯加當歸、芍藥;腎陽不足,可選用金匱腎氣丸或右歸丸加減。
大黃和番瀉葉能治便祕,但這幾種人便祕,不能用

以上所述方藥及劑量,僅供參考,如有不妥之處,請提出您寶貴的建議,我們共同學習;如有需要,請諮詢中醫師;如需瞭解更多健康知識,請 關注 怡享中醫。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