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炸肉排是維也納的傳統菜餚,麪條則來自意大利,如此迎合當地口味的“創新”,在一些人看來可能會影響中餐在海外的形象,不利於傳播中國文化。但倘若如上述委員會宣稱的那樣,用意大利麪粉、聖馬薩諾番茄和坎帕尼亞水牛淡奶酪做出來的披薩,纔算正宗,那披薩恐怕也無法走遍世界,成爲世人皆知的意大利美食了。

用醬油炒麪,蓋一塊金黃的炸肉排,再澆上酸甜汁……在奧地利維也納街頭的不少中式快餐店,這種奇特的組合成爲當地人追捧的“中國美食”。“專門給外國人喫的,完全不是正宗的中餐”,當地華人如此評價。

這樣的判斷不無道理。炸肉排是維也納的傳統菜餚,麪條則來自意大利,如此迎合當地口味的“創新”,在一些人看來可能會影響中餐在海外的形象,不利於傳播中國文化。然而,許多看似“非正宗”中餐,早已在全球落地生根。當部分人還在感嘆本國飲食文化“養在深閨人未識”,“非正宗”中餐卻能廣爲流傳、備受好評,其間的反差,值得思量。

美食是一種“世界語言”——域外

“牆‘外’開花牆外香”的現象,並非中餐所獨有。墨西哥人同樣會覺得,風行世界的美式墨西哥捲餅乏味無趣;土耳其人則會吐槽,走紅歐亞的土耳其烤肉很不像樣;意大利人甚至還成立了一個“正宗那不勒斯披薩委員會”,對世界各地的改良披薩頗有微詞。但倘若如上述委員會宣稱的那樣,用意大利麪粉、聖馬薩諾番茄和坎帕尼亞水牛淡奶酪做出來的披薩,纔算正宗,那披薩恐怕也無法走遍世界,成爲世人皆知的意大利美食了。

美食是一種“世界語言”——域外

這或許可以說明,味蕾和腸胃的滿足感,會隨着風土的變化而調整;漂洋過海的傳統美食,不得不面臨轉化和發展的考題——我們認爲好的東西,在對方看來可能未必;要讓人接受,菜品自然要根據當地的情況加以改良。所以,當我們嘗試將飲食作爲文化名片推向全球時,除了基於個人體驗的推薦,或許更需要考慮,如何使其成爲一種“世界語言”。

美食是一種“世界語言”——域外


由此不難理解“非正宗”美食的演變,內裏暗含了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密碼。上世紀70年代,加拿大的日本廚師用牛油果代替當地人不習慣的生鮮魚,並用反捲的方式,把“賣相不佳”的海苔隱藏起來,發明了加州壽司卷。這起初並不被日本本土認同,沒想到卻在北美大受歡迎,很多西方人因此開始嘗試更多所謂正宗的日本料理。可見,不管是哪個國家的美食,既然走出了國門,那麼關於美味的定義,就會隨着地域、口味的變化而改變。這不是對傳統的偏離,相反,正是在與當地文化逐漸融合的過程中,傳統美食得以超越地理侷限,煥發新的光彩。

美食是一種“世界語言”——域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