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南米北面”,南方以米饭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而到了东北却出现了不同。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使得东北地区的水稻品质更高,吃过东北大米的人都说好。不过,即便是米饭作为东北主食,这里的面食依然有着较高的地位。

东北的面食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其他地区居民带过来的,比如闯关东时期的山东人。现在东北好多传统面食如馒头、花卷等,都是以山东地区的做法为蓝本而稍加改进;另一种则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面食,其中满族所占的比例最大,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面食都是源自于满族人的做法。

满族人将大多数面食都称为“饽饽”,比如外面裹着叶子的苏叶饽饽,具有粘性的年糕饽饽等,还有一些名字中不带饽饽的,比如酸汤子。

所谓的苏叶饽饽也就是用苏子叶包裹住的一种风味面食,用江米面包住红豆馅,外面刷一点油,最后再用一张苏子叶包裹住,上锅蒸熟即可。这种面食口感软糯,带有苏子叶的清香,如果喜欢吃甜一点的还可以蘸点白砂糖。

有一种和苏叶饽饽比较像的面食,人称玻璃叶饼也叫“饽椤叶饼”。这玻璃叶也就是柞树叶,而被称作玻璃叶饼的原因,一个是因为叶子,另一个则是所使用的面粉。玻璃叶饼所用的面是白面粉和淀粉按照一定比例调制的,这样蒸出的饽饽更加晶莹剔透。玻璃叶饼的馅料也有所不同,它的口味属于咸口,材料会用肉和一些蔬菜。

粘糕饽饽则是满族面食中包含范围最广的,苏叶饽饽也是其中的一种。以目前的口味来分,粘糕饽饽可以按照所用面粉的不同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粘性的粗粮,比如大黄米。另一种则是具有粘性的细粮,江米。东北地区传统的粘豆包,就是用大黄米面做成的。而像凉糕、豆面卷子等,在以前也用一些粗粮制作,不过如今都换成了江米面。

满族人还有一种具有特色的面食——酸汤子,在其他地区将其称之为“碴条”。酸汤子的原料是苞米茬子,将其放入水中自然发酵,然后放入水磨中磨成水面子。酸汤子的味道和苞米面面条类似,不过口感比苞米面面条更加细腻爽口,而且带一丝淡淡的酸味。在如今这个健康至上的社会,酸汤子也成为了更多人追求健康的绿色美食。

东北地区的面食不仅是日常美食,还有着很深的文化。饺子在满族里也被称为“煮饽饽”,一些吃饺子的文化都是由满族人传出来的。比如在饺子中包一枚钱币,吃到的人则会受到祝福,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正月初五的时候吃饺子,有着“破五”之意,将“五穷”赶走。

满族人还将一些面食当做祭祀的贡品。在一些特殊的节日里,满族人会制作打糕(不同于朝鲜族的打糕)来进行祭祀。满族人在做打糕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做出来的第一锅打糕是不可以用来祭祀的,这种打糕被称作“擦台糕”,是为了去除槽子里的灰尘,第二锅开始才是祭祀用的。

这些面食还有着图吉利的作用。比如吃炸糕的时候,有着“步步登高”之意。新年煮饺子的时候,经常会有老人问一句“挣了吗”,回答的时候则要回答“挣了”,哪怕是没煮挣也要这么说,这代表了在新的一年里能挣到更多的财富。所谓“民以食为天”,美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食物,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升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