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閱讀達人、編輯、心理諮詢師鄭世彥所著的《看電影學心理學》一書,顧名思義就是結合一些電影,完成對心理學基本知識、主要流派、著名人物的介紹。書作者曾在豆瓣閱讀連載專欄《看電影學心理學》,累計評分8.8分——無論是書評,就像我現在所寫的這一篇,還是影評,都是高度主觀化的表達。一些時候,書評、影評會被苛刻的讀者認爲是點出了意料之外的視角、補充了更爲充分的細節知識,或是在意料之內的視角、理論、案例範圍內表述得特別出色,但更多情況下,書評和影評,不可避免會出現個人旨趣與他人觀念、觀點、常識判斷的衝突。所以,書作者的連載專欄取得如此之高的評分,一定程度上可爲這本書的品質背書。

這本書評論了多部中外電影,然後再引出心理學知識。比如,在評論《危險方法》之後,引出心理學大家榮格、分析心理學的介紹;《功夫熊貓2》的評論,引出個體心理學開創者阿德勒的評介;《心靈捕手》聚焦於“以人爲中心療法”,等等。

整本書各章基本上用力平均,評述精當,相對而言,放在全書第一章的《<喜劇之王>:其實你是誰》顯得較爲單薄。《<喜劇之王>:其實你是誰》全文目的是啓發讀者對於心理學,或者說乃至哲學的基本問題“我是誰”的思考,對於影片的切入其實不夠深入。

《喜劇之王》是周星馳的代表作品,帶有很強的自傳色彩,這也標誌着星爺電影生涯的轉型。《喜劇之王》電影中,在主角尹天仇遇到柳飄飄以前的所有遭遇,可以說是許多奮鬥者共有的經歷:坎坷、堅持,但沒有太大長進,也沒有遇到什麼機會。如果是一部庸俗的勵志電影,通常會在下半部改寫主角的命運,構成鮮明反差。《喜劇之王》的後半部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設定,尹天仇找到了真愛,他和柳飄飄都實現了救贖,但他們並沒有擺脫自己之前所處的生活層次,前者沒有獲得成爲“喜劇之王”的機會。假設用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來分析該部影片,就能更加清楚周星馳爲何當初會如此設計劇情。

書中《<危險方法>:心理學的刀光劍影》是一篇值得反覆閱讀的好文章。這篇文章結合《危險方法》的劇情,將弗洛伊德與榮格兩大心理學家的破裂與衝突,進行了深層次的解析。弗洛伊德與榮格都曾深陷入精神崩潰,正是因爲這樣,他倆才能在自己的觀察視域中如此清晰而有力的揭示精神危機的祕密。這篇文章隨附的榮格與分析心理學的普及介紹,篇幅不長,簡練易懂。

書作者在《<功夫熊貓2>:從創傷到理想》一文中對電影的解讀,可謂精妙。好萊塢乃至美國以外的英國、法國的動畫影片,往往都會主動或不自覺的應用相類似的套路,不少分析者往往都會提到神話學家坎貝爾·約瑟夫的英雄冒險神話模式,卻忽略了20世紀初期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影響。正如書作者在介紹文字中所談到的那樣,阿德勒關注是什麼目標在引領人克服缺陷,追求卓絕,從目標可以引出對個體行爲的深層次理解。《功夫熊貓2》以及相類似的、高品質的英雄主題的動畫電影,之所以會跟國內的許多跟風、模仿之作拉出巨大的差距,原因不僅僅出在後者的動畫特效等技術層面的短板,更關鍵的是,後者在構思一個故事、一個英雄的目標如何引領成長時,很多時候並沒有考慮如何契合觀衆的思考——觀衆未必都學會心理學、未必都知道心理學概念,卻可以根據場景、人物角色、故事進程等要素的結合,對一部影片尤其是動畫影片是否契合自己的心理認知給出判斷。

《<喜福會>:中國式母女關係》結合電影討論瞭如何通過家庭治療來擺脫母愛的羈絆,這其中既包括子女一方如何更好的建立自我意識、從心理上從母親那裏獨立出去,轉變消極觀念,用健康方式處理彼此關係,也有母親一方通過努力來一改羈絆(關心及依賴)的方式。

觀影可以療心,讓我們實現心靈的成長,擴大自己的視野,獲得現實生活中難以獲得的體驗和視角。鄭世彥的《看電影學心理學》是一本精彩的心理學普及讀物,閱讀這本書也能讓讀者得以轉換視角去看待感動過自己、帶給自己以思考的影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