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漢學家、美國曆史學會終身成就獎得主、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所著的《劍橋插圖中國史》,修訂後的第2版,近日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和北京理想國文化引進出版。《劍橋插圖中國史》第1版曾在2002年引進到我國國內出版,當時就曾贏得學界和大衆讀者的一致好評。

這本書是寫給對於亞洲、東亞、中國缺乏瞭解的英語世界的讀者所看的,因而在寫作方式與中國學者撰述的中國史有所區別:書作者會通過英語世界相對更爲熟悉的日本歷史和文化、歐美歷史和文化的標籤,來加深讀者對於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事件、人物、文化成就的理解;不僅如此,書作者還採用了便於當代讀者理解的方式,以當代政治和社會觀念簡要的評述了中國從古至今各時期的政治、社會、文化、經濟演進的進程,並以人本主義的觀念立場點評了各時期中國人的生活狀況。

全書行文流暢,當然這與領銜譯者趙世瑜本人就是著名的古代史專家、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有關,使得書中敘述不因從英文轉譯爲漢語而出現錯漏。

書作者從中國文明的起源說起,在第二至九章中分別談及東周(春秋戰國)、秦漢、兩晉南北朝、唐朝、遼金元、明朝、清朝,然後用了三章分別介紹中國20世紀的國民革命、新中國建立後的前三十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在開篇一章中,書作者結合了中國秦代以前的歷史文獻資料、近代以來的考古發現,審慎完成了對商周兩朝的歷史敘述。書作者對照了同時期世界幾個主要的古代文明,指出中國古代文明顯然不是任何古代中東文明的分支,鍛造出了獨特的語言文字、宇宙觀和藝術,然而,“讓中國文化成爲世界上偉大文明之一的,不是它的孤立隔絕或純粹單一,而是思想、社會組織、工藝和技術這個複合體在古代的聯結方式,”在很古老的時代,就與其他古代文明有着綿密而持續的交流。

東周(春秋戰國)是中國國家與民族認同的形成時期,有了天下、華夏、中國的概念。孔子和孟子都強調了文化屬於後天獲得,通過教化改造人的觀念。事實上,這也使得中華文化從一開始就致力於道德完善,注重教化、教育,強調秩序以及現世生活得以改善的可能性。這些成爲了與古代希臘、印度文化相區別的關鍵特徵。有趣的是,中國文化中神話、奇蹟、傳說得以勃興,很重要的因素在於漢朝的開國精英出自以前的楚國。書作者指出,楚文化中的神靈、異兆、神話深深地影響了漢朝的文學與藝術。

中國唐代建成了當時的世界中心城市長安,不僅城市規模宏大,而且貿易和文化繁榮,對於外來民族和信仰抱以寬容。出人意料的是,唐代長安在經濟和文化上的繁茂,雖然因爲這座古都後來的衰落而造成印記流失,但在甘肅的敦煌等唐帝國統治的邊緣區域,卻非常完好的保存了相關的文獻記錄,從而爲前者的記錄提供佐證。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個被低估的朝代,即便如此,人們也公認當時的貿易發展達到了中國古代的巔峯水平。書作者指出,宋代貿易繁榮的依據,不僅在於紙幣的出現,而且當時出現了合夥制度、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商號管理制度,手工業發展水平也相當突出。書作者還注意到,宋代的社會文化發展使得女性的生活狀態、生存空間面臨兩個微妙的變化,一方面,隨着經濟繁榮,富裕階層的家庭可以爲女兒添置豐厚嫁妝,宋代的司法制度對於女性財產權(作爲女兒、妻子的繼承權)有了一定保護,但在另一方面,女性開始被越來越明顯的排除於公共生活,婦女的活動範圍受到限制。

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明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更趨集中的政治制度;二是通俗化的民間文化,白話文式的戲曲劇本、長篇小說塑造了民間而非侷限於知識階層的思想和審美,重塑了中國平民的思想,某種意義上講,這爲之後幾百年裏,中國城鄉基層道德化建設注入了動力——但反過來看,因爲民間文化具有通俗化特徵,同時又是由於商業文明的發達而興起的,所以又不可避免的引發與精英文化的衝突。精英文化的捍衛者有理由相信民間文化導致了社會道德的降低,這種爭議從明代晚期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