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一些學者陸陸續續到了波納佩島,對泰蒙島南馬特爾遺蹟進行了考察。在1907年德國統治南洋羣島時,波納佩島第二任總督伯格對南馬特爾遺蹟產生了興趣。

“墓島”南馬特爾遺蹟

 

“墓島”南馬特爾遺蹟

南太平洋波納佩島的東南側有一個名叫泰蒙的小島,上面有一處往大海里伸出去的珊瑚淺灘,淺灘上聳立着89座高大雄偉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全是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縱橫交錯搭起來的。遠遠望去,怪石嶙峋,還以爲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的傑作,近看又彷彿是一座座神廟。這就是南馬特爾遺蹟。傳說,這是居住在波納佩島上歷代酋長死後的墳墓,大大小小共有89座,散佈在長達 1100米、寬450米的太平洋海域上。它們之間環水相隔,形成了一個個小島。所以,人們管泰蒙島也叫做“墓島”。

 

泰蒙島是一個非常小的海島,島上沒有玄武岩石頭,人們建造那些建築物用的玄武岩石頭都是從波納佩島運送過來的。當地人把這些建築物叫做“南馬特爾”,按波納佩語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集中着衆多的家”,另一個意思是“環繞羣島的宇宙”。

 

泰蒙島上的南馬特爾遺蹟有一半是漫沒在海水裏。所以,人們只有在海水漲潮的時候,划着小船進去。海水退潮的時候,這些建築物的周圍就會露出一大片特別泥濘的沼澤地,小船根本進不去。人要是走上去,特別容易發生危險。

 

與同在太平洋上的復活節島上的石像遺蹟相比,南馬特爾遺蹟鮮爲人知。

 

南馬特爾遺蹟的那些古代墳墓,從來就沒有一點兒文字記載。據當地的人們說,關於那些古代墳墓的來歷,都是靠當地酋長一代一代地口頭傳授下來的。只有酋長和酋長的繼承人才知道,而且口授的內容從不向外人泄露,哪怕是自己的親屬。否則,就會遭到詛咒,死神就會降臨到他們的頭上。

 

南馬特爾遺蹟是神祕的,那些詛咒就顯得更加神祕。在1907年德國統治南洋羣島時,波納佩島第二任總督伯格對南馬特爾遺蹟產生了興趣。根據酋長的口授,他對伊索克萊凱爾酋長的墓進行發掘。可是,下令還不到一天,就應驗了不吉的預言,總督突然暴死。19 世紀,德國考古學家卡伯納兩次來波納佩羣島發掘文物。第一次,當他將挖掘的大批珍貴文物裝船運回德國時,在航行途中,船被巨浪掀翻,人與文物全都被掀入海中。幸運的是,卡伯納逃過了這場劫難。第二次,他又來波納佩島挖掘文物。但不久後,他就得了精神病,悲慘地死於島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人佔領波納佩島。東京大學教授杉浦健一利用佔領者的權勢,強迫酋長說出古墓的祕密。幾天之後,酋長遭雷擊身亡。杉浦回日本後,正打算將古墓的祕密整理成書出版,可書未成就暴死了。後來,杉浦家族委託一位對印加人有研究的泉靖一教授繼續整理出版。奇怪的是,泉靖一教授不久也突然暴死。手稿籠罩着陰影,從此無人敢問津。

 

莫名其妙的暴死使南馬特爾遺蹟籠罩着一種神祕的色彩,但它的神祕也吸引了不少學者前來調查。對於這些人來說,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南馬特爾遺蹟究竟是怎麼建造起來的呢?

 

近些年來,一些學者陸陸續續到了波納佩島,對泰蒙島南馬特爾遺蹟進行了考察。他們都認爲,南馬特爾遺蹟整個工程用了大約100萬根玄武岩石柱。這些石柱是從波納佩島北岸的採石場開鑿下來的,經過加工以後再用木筏子運送到泰蒙島上。專家們估計,如果每天有1000名壯勞力從事開鑿,光是採石就需要655年,加之還要用人力加工成五角形或六角形棱柱需要二三百年,最終要完成這項建築的話,需要1550年的時間。然而,在遺蹟建造時代,該島人口不足2500人,何況人們還得從事農業勞動以確保生存。因此,這項工程很難憑藉人力來完成。

 

有的考古學者認爲,玄武岩是岩漿冷卻的火山岩,試圖將建造遺蹟用的五角形、六角形石柱解釋爲冷卻凝固成型的。但從石柱實際的表面來看,很難解釋是自然成型的。

 

專家們對遺蹟的年代進行了碳14測定,結果表明,南馬特爾遺蹟是在距今800年前,即公元1200年左右建造的。公元13世紀初是薩烏魯魯王朝統治波納佩島的時期,但薩烏魯魯王朝在經歷了200多年的繁榮時期後就滅亡了。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嗎?專家表示懷疑。

 

從南馬特爾遺蹟被發現的那一天,南馬特爾建築就成了一個未解之謎。直到今天,關於南馬特爾遺蹟的假說衆多,但都矛盾重重,可信度不高。研究發掘者暴死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它是如何被建造的?南馬特爾遺蹟神祕的面紗,還等待着人們去進一步揭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