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丁莉 鄭瑋 廣州報道

韌性是城市應對挑戰和變化的關鍵能力。

不管是過境不久的“蘇拉”,還是接連來襲的“海葵”,亦或是其他突發事件,都對城市應急處置能力提出了嚴峻考驗。尤其是對廣州、深圳、東莞等超大城市而言,城市管理問題更加複雜。

面對這一挑戰,各地應採取哪些措施,以確保高效和及時的應對?未來應如何進一步提升防災減災能力,以構建更具韌性的城市?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了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黃錦林,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偉權。專家認爲,韌性城市有4大核心特徵:承載力、復原能力、可靠性和智慧化程度。在城市韌性建設過程中,要關注關鍵功能設施的備份策略,要加強制度基礎和標準化預警監測。同時,智慧城市構建和全民參與,也成爲推動廣東韌性城市建設的關鍵路徑。

運用現代技術應對暴雨洪澇

南方財經:作爲沿海省份,廣東省是極端暴雨高發區,城市內澇問題突出。在應對極端氣候帶來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方面,廣東沿海、沿江等不同區域城市應如何高效、及時應對?需要注意做好哪些環節的工作安排?

黃錦林:我認爲要做到高效應對,主要需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要做好水文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和信息共享,儘早做出判斷分析,爲各方面防汛部署爭取時間。

其次,氣象、水利、應急等相關部門應當建立自然災害應急會商機制,結合水雨情智慧分析與研判,實現多部門聯動,使防汛應對措施針對性更強、更全面高效。

再次,要抓好水利工程安全調度運用。比如在暴雨來臨前,可以通過泵站對河道進行預排,開啓泄洪閘對水庫進行預泄,充分預留出防洪空間,爲暴雨期城市防汛安全提供更多調蓄容積。

最後,要加強對防汛薄弱點的安全監管,安置監測儀器及排險設施,及時排除險情和隱患,確保城市防汛薄弱點安全度汛。

在這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類地帶需要關注:第一是病險水利工程和城市低窪內澇點,這些地方在特大暴雨期間最易出現險情,需要引起特別關注。我們廣州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多數內澇點均有監測預警,應急車也隨時待命。

第二要關注河流上的橋樑和岸邊的道路、房屋等建築物,應避免洪水沖刷導致坍塌損毀造成人員傷亡,河流、湖泊、城市井蓋等容易發生人員傷亡的區域也應設立警示標誌。

此外要注意基坑、穿堤建築、地下設施等在建工程以及地鐵、城市下沉式廣場等的度汛安全監管,加強防護,避免出現坍塌、透水、漫溢事故;電力和通訊設施也要做好雨季的安全管理,避免造成人員觸電傷亡,保證暴雨情況下受災區域的通訊暢通。

李偉權:廣東暴雨洪澇災害應對措施相對健全,多地均積累了豐富的洪澇災害應對經驗。災害來臨之前,廣東各級政府已陸續部署系列應急響應及救援準備工作,包括提前轉移安置涉險人員、及時落實救災物資及資金保障等。另外,廣東各級政府也已逐步建立起應急救援能力強、人力資源充足的救援隊伍。

概括來講,災害發生後的應對措施主要分爲兩方面。一方面要加強預警,包括對地質災害等次生災害的監測預警,做好風險點研判和受災程度評估。另一方面,需根據預警做出相應預案,採取相關防範措施,比如停產、停工、停業、停課、停運等。尤其是對防汛薄弱點、內澇多發地帶等,需及時排查隱患、轉移人員。

南方財經:如何用好科技手段應對暴雨洪澇等氣象災害?

黃錦林:對氣象災害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提升應對極端氣象的服務保障水平,要發展衛星遙感、天氣雷達、地基自動觀測等融合技術,建立各類氣象災害的中短期預警預報,提升預測精準度和精細度,擴大公共預警信息服務覆蓋面。

再者,要加強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推進大數據、雲計算、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先進分析手段的運用,保證受災時能夠實現快速智能感知及精準分析研判,以現代智慧技術和分析手段來提高應對極端氣象災害的能力。

此外,要運用現代化抗洪救援設施提升抗洪搶險應急能力,彌補傳統救援手段的不足。比如無人機、水下救援機器人、組合式防洪設施等,特別是無人機反應速度快、偵查範圍廣,不受地形限制,可進行全天候保障,及時將災害現場的高清圖片和視頻傳回來,輔助定位、救援,並且可以搭載裝備、物資,向受困地區精準投送救災物資,此類科技手段應該在暴雨洪澇災害中大力推廣應用。

關注韌性城市4大核心特徵

南方財經:廣東是人口大省,廣州、深圳、東莞3城常住人口超千萬。超大城市開展應急管理應重點關注哪些內容?

李偉權:廣東省轄內廣州、深圳、東莞3市都是擁有超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內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密集,任何自然災害、生產事故等公共事件都有可能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因此,超大城市的應急管理工作也應重點關注兩大領域:一是重點關注城市工業危險源及公共場所、基礎設施的安全,比如公共交通等領域,一旦發生相關公共事件即需要多部門聯合應對,管理難度較高,二是重點關注人員密集場所,城市系統容易受到人羣干擾,具有明顯的脆弱性,容易誘發人爲災害、事故災害,並導致大規模擴散。

南方財經:在韌性城市建設方面,目前廣東做出了哪些創新性探索?還存在哪些短板?未來如何進一步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城市韌性?

李偉權:韌性城市有4個核心特徵:一是城市承載力穩健,抗壓能力強;二是復原與重建能力強,在遭遇災害後能最大程度、最快速度恢復城市基本功能;三是城市系統的可靠性強,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留有足夠的冗餘空間,對城市關鍵功能設施進行“備份”;四是智慧化程度高,能夠快速進行決策,並總結經驗教訓,不斷適應新的環境和條件。

目前,廣州、深圳等地市已逐步建立起相對完善的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各部門應急協調聯動機制,對各類城市治理風險開展有效研判。特別是加大了社會參與度,逐步建立全民防災減災體系,並在智慧應急管理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不少探索。

但同時,我們在韌性城市建設過程中也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比如缺乏詳細的規劃體系等。未來,廣東持續加強韌性城市建設,一是還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制度基礎,二是應打造標準化預警監測體系,對公共服務設施及重點安全隱患情況進行詳細調查,建立防災減災電子地圖,三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設,通過增加布設傳感器,實現智慧資源共享和協同管理,從而提升城市綜合應急處置救援能力,四是促進全民參與,推動全民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

黃錦林:爲提升城市韌性,首先要加強海綿流域、海綿城市建設,在發生強降雨時,使城市能夠對暴雨、洪水進行逐級消納、吸收,提高城市的防汛安全裕度。

第二,要加強河湖的空間管控,禁止隨意佔用,確保行洪通道的暢通。在河湖的日常管理中,應加強對河湖區域亂佔、亂採、亂堆、亂建等“四亂”問題的治理。

第三,要加強水利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城市防洪設施、江海堤圍、水庫除險加固等,要確保水利投入,使水利建設能夠正常有序開展,爲城市防洪安全提供安全保障。

第四,做好城市防汛規劃,讓水利部門專業人員參與到城市規劃中來。例如江西贛州的福壽溝,自宋朝修建以來一直在發揮作用,雖歷經900多年的風雨仍完好暢通,原因就在於當時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城市排水規劃。

(作者:丁莉,鄭瑋 編輯:喻淑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