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孫楠夫婦愛上所謂“國學”,卻讓傳統文化背了鍋

表面上看,“孫楠”們對國學的鼓吹是在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實質上,他們的舉動只是在給傳統文化不斷抹黑。

最近,一則娛樂圈的消息,在輿論場上引發了關於教育問題的強烈爭議。爲了讓孩子接受所謂的“國學”教育,孫楠夫婦離開北京,在徐州住了三年,並將孫楠和前妻買紅妹所生的一雙兒女帶離了正規學校,送進了民營教育機構“華夏學宮”,學習“責任”與“孝道”。消息一出,立刻引來了公衆的質疑乃至批評,而這所“華夏學宮”的底細,也迅速被“扒”了個乾淨。

按理說,家財萬貫的孫楠願意將子女的送到何處接受教育,純屬家事,外人本無權干涉。但是,外人不干涉的前提,在於這些孩子接受的應該是正當、合法、不會阻礙其人生髮展的教育。然而,孫楠一家之所以奔赴徐州,將孩子送進的所謂“國學學堂”卻十分可疑。

消息曝光後,專欄作家葉克飛在《孫楠夫婦爲什麼把孩子送進“僞國學班”》一文中指出:早在2016年,就有人舉報這個“華夏學宮”打着傳統文化的旗號,行“洗腦”之實。徐州當地媒體也表示,該學堂不具有開辦學歷教育的資質。同時,《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民辦學校涉及盈利性質的不得進入義務教育階段教育。但據學生家長反映,該學堂學生一年的花費在十萬左右。總之,這家國學學堂疑點多多,我們也期待有關部門儘快對其進行調查,給出一個明確的說法。

從孫楠的自述來看,他對“國學”的理解似乎存在不少偏差。比如,孫楠表示,“最早我的孩子是在國際學校上學,西方教育提倡‘自由’,但同時你會發現孩子身上缺失了一種‘規矩’意識。”在他看來,國學勝於西方教育的地方就在於其強調“規矩”意識,而對孩子是否“自由”,孫楠則不怎麼感興趣。孫楠接着又說,“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下,我發現女兒身上發生了一些變化,尤其是在她的成人禮上,她給我奉茶,令我觸動很深。”可見,孫楠眼中的“規矩”,恐怕根本就是無條件的“服從”。

這恐怕不是孫楠一家的問題。事實上,許多熱衷讓孩子接受“國學教育”的中國家長,對國學都不瞭解,也沒有多少興趣,而只是把它當做樹立權威、維護面子的工具。他們認爲,孩子學習國學,最重要的任務是從中學到規訓和服從。一些家長以孩子學到《弟子規》之類的“傳統文化”爲榮,殊不知,這些內容這些內容裏也有許多糟粕。表面上看,“孫楠”們對國學的鼓吹是在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實質上,他們的舉動只是在給傳統文化不斷抹黑。

近年來,國學的聲譽漸漸走上了下坡路。從臭名昭著的“女德”班,到孫楠一家遠赴徐州追逐的“華夏學宮”,公衆對這些打着“國學”旗號胡作非爲的機構的厭惡之情,是顯而易見的。經受過時間和歷史考驗的國學,原本不乏真知灼見。更不用說,國學背後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多麼博大精深。然而,一系列負面事件正在扭曲人們對於國學的印象。久而久之,國學乃至傳統文化的傳播都將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此,有關部門理應進行徹查,以正視聽。

而在糟粕被清除後,真正意義上的國學和傳統文化又該如何爲自己正名?誰又能肩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孫楠一家赴徐州”事件的熱度消退之後,這些問題,仍然值得深思。

撰文/李勤餘

點擊進入專題: 孫楠被指讓孩子讀女德學校 教育局稱無辦學資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