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Hans Op de Beeck:這世界裏,你是唯一的色彩

Hans Op de Beeck,比利時藝術家,善於利用石膏、木材、聚酯纖維等材料,創造仿真的雕像和沉浸式環境,作品曾在威尼斯雙年展、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等展出。除此之外,Hans 也涉獵廣泛,對電影、動畫、繪畫、舞臺設計等視覺的一切形式都有研究。今年,Hans Op de Beeck帶着攝影作品來到PHOTOFAIRS Shanghai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一起走進他的黑白灰世界。“雕塑和裝置是我藝術創作的核心,攝影一直是捕捉我作業過程中重要時刻的副業。”(小編:副業、副業、副業...別人家的“副業”...)

沒有色彩的雕塑裝置

Hans Op de Beeck 的雕塑和裝置,以黑白灰爲主要色調,在抽離空間色彩的同時,把世界變得寂靜無聲。在他衆多的雕塑作品中,2016年所作的“The Collector’s House”廣爲人知。他創造了一個2,600平方英尺的“灰色空間”,在這個“灰色空間”裏,有些許真人大小的雕塑作品,以及鋼琴、傢俱和許多生活靜物,本來靜止的物體因爲灰色變得更加莊嚴,一切皆是永恆,而唯一能爲這個空間增加色彩元素的,就是觀衆。在這個空間中,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和環境的關係。

光是生活場景還不夠,Hans Op de Beeck還在現場安置了一個睡蓮池,真實和虛幻相得益彰。Hans塑造的作品在形態上栩栩如生,卻唯獨少了色彩,而“無彩色”的特點,讓觀衆在沉浸現場的同時又發散出一種專屬於自己的幻想或內省。

“完成態”還是“腳手架”?

Hans企圖通過作品啓發觀者進一步思考,和很多藝術家一樣,他們並不是在“努力完成一個作品”而是希望“傳遞一個想法”。

Hans Op de Beeck的作品更像是“腳手架”一般的存在,他想傳遞的“思想”纔是他真正希望搭建的房子。他在採訪中坦言自己從不在現實裏“偷取”任何景象,想象力纔是他的創作源泉,美感也只是他的中介,他會細細籌劃,填充細節,盡情表達悲慘或憂鬱,最終無論通過任何方式,他想讓觀衆感同身受,並傳遞慰問和安寧。這也許是Hans Op de Beeck在藝術創作方面如此全能的原因所在。創作形式不是他所關注的重點,形式之上,他更在意如何用思想撥動人的心絃。

“我不喜歡固定標籤” 前面提到,Hans的副業也是全面開花。他不希望被侷限在“雕塑”或是“攝影”的範疇,而是定義自己爲一名“視覺藝術家”。Hans Op de Beeck曾以迄今爲止最大的郵輪Queen Marry 2 爲靈感來源,構建了一艘真實的豪華郵輪模型,並拍攝了一部影像作品《Sea of Tranquillity(寧靜之海) 》。

Queen Marry 2 郵輪在表面上看是一片歡樂奢華,每個有可能或登上郵輪的人都對這艘大船充滿幻想。但其背後的製造過程,卻是一幅“悲慘景象”,甚至還一度出現過罷工的社會事件。而這艘經過人們嘔心瀝血所製造出來的郵輪,其實也並不爲人類的海洋事業做什麼科學貢獻。

Hans Op de Beeck認爲,郵輪承載着高消費主義的意象。在這艘船上,大家看似在享受自己的生活,實際上卻在逃避現實,郵輪上的一切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擬的。這艘只是爲了豪華而豪華的郵輪,沒有什麼實際使用功能,無論怎麼看都能在美麗的外貌之下嗅出一股陰森森的氣息……Hans Op de Beeck延續他一貫精益求精的藝術精神,整艘船裏面的物品都是在工作室內人工製作而成。這既增添了模型郵輪的真實感,同時也將它變得更虛假了。影片中Hans還通過無聲的表演詮釋了現代人類的焦慮和社交關係,並且抨擊了奢侈品消費主義,以及對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嚴格拷問。

Q&A

除了Hans Op de Beeck給我們帶來的藝術作品外,我們還想多多瞭解這個隱藏在黑白灰之下的男人,藉着PHOTOFAIRS Shanghai的展覽契機,我們和他約到了一次深度採訪,聊聊他的故事:

Q= 特贊TezignA= Hans Op de BeeckQ:先來說說你的“顏色”吧,現在所見到您的作品多是黑白灰,您是否會嘗試在您的作品中使用更多的顏色?A:我過去這二十年中其實也做了不少的彩色作品,但沒那麼有名。(笑)只有當一個顏色在藝術和素材方面有真正意義的時候,我纔會用,而且用前我會慎重思考,如果對我的方案有用的話,我熱愛所有顏色。

Q:你覺得觀衆們會如何“沉浸在您的作品中”?A:觀衆們進入我的大型裝置,在其中坐下、躺下、或步行通過。往往,我的展覽空間很大,彷彿是一個人煙稀少的地帶;是一段被人工鑿出來的風景;或是充滿視覺信息的巨大空間。在這個空間裏,還會播放專門搭配好的音樂。我希望創造一個強烈的感受,雖然這些作品只能讓你看到一些結構,但是我試着將空間中一切虛假的地方變得逼真。這就像一部小說:你是知道它是作者虛構的,但你已經沉浸在了作者的世界中。有時你可以突然被一個橋段吸引或影響。Q:您是否認爲創作風格約等於性格?A:一位藝術家所創作的一切都經過了他/她的個性的過濾,沒人可以隱藏對生活的看法。我認爲,所有的作品都是藝術家的影像。Q:如何看待瓶頸期?A:藝術家創作時會不停地碰壁,這再自然不過了。如果不碰壁的話,那麼可能是因爲創作過程過於程序化。藝術家需要時時激勵自己,拓展自己“藝術的詞彙量”——這就是創造力。我熱衷迎接難題,這使得我能有更多的成就感,藝術創作的道路上必須允許犯錯,再從中取經。

Q:對年輕藝術家的建議?A:我建議年輕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要具備奉獻精神。我認爲藝術家有一種使命,你必須爲藝術付出百分之兩百。你可能非常有才華,但是如果不努力,藝術就不會變成你的事業。年輕人們一定要有耐心並且專心投入到創作過程中,不要被交際和展覽分心,要把時間投資在創作上。Q:您對今年的 PHOTOFAIRS Shanghai 有何期待?A:總體來看,有個忠於一種媒介的展會是很好的。參觀者可以沉浸在特定的一種思維方式中。不同於雕塑,攝影是二維媒介,因此觀衆必須從照片中幻想出別的感官。我有信心此次影像展會出現一些非常有趣的作品。最後附上一個Hans Op de Beeck的萌凝視。

撰文 | 楊俊採訪及編輯 | 趙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