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操聽了很開心,於是就發兵洛陽,把漢獻帝弄到許昌去了,這就是“挾天子已令諸侯”。就在這種背景下,荀彧向曹操提出了“挾天子天子已令諸侯”的戰略。

三國裏經常有人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聽起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那“挾天子”真的能“令諸侯”嗎?“挾天子”到底厲害在哪兒呢?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下這個問題。

曹操“挾天子已令諸侯”什麼叫“挾天子以令諸侯”

三國時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指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9月,曹操“請”漢獻帝遷都許昌,把皇帝控制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董卓被殺後,政局混亂,中央最高權力頻繁更迭,董卓舊將郭汜、李傕作亂,漢獻帝倉皇出逃。後來幾經周折,皇帝勉強回到洛陽,但洛陽已經被徹底破壞了,城市荒蕪,宮殿燒盡,百官朝見皇帝都只能站在荊棘野草中。而且還沒喫的,尚書郎(相當於各部委的處長司長)都只能出去自己找食,有的甚至活活餓死,可見其慘。當時漢獻帝也想讓各地諸侯來幫忙,比如就曾經召喚過呂布。但沒有人響應,因爲大家都忙着搶地盤呢。

就在這種背景下,荀彧向曹操提出了“挾天子天子已令諸侯”的戰略。

荀彧向曹操提出“挾天子”的戰略

懂故事思維的荀彧,先給曹操講了兩個歷史故事:晉文公納周襄王和漢高祖爲義帝發喪。

有人可能對這兩個故事不太熟悉,我這裏簡單地講一下。

晉文公納周襄王的故事是這樣的: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弟弟王子帶盜嫂事發,戴了綠帽子的周襄王和王子帶發生火併。王子帶聯合狄人攻周(放現在就是“周奸”),周襄王大敗,跑到鄭國,向諸侯求救。晉文公出兵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洛邑,並殺死了王子帶。周襄王大爲感動,把河內、陽樊兩地賜給了晉國。

漢高祖爲義帝戴孝的故事是這樣的:秦末項梁起兵,立原來楚國的貴族熊心爲楚懷王。項羽勢大後,想除掉熊心自己說了算,就假裝尊楚懷王爲義帝,暗中卻讓英布將他殺死。後來劉邦要和項羽開戰,爲了把爭霸戰爭罩上正義的光環,就讓三軍爲義帝發喪,號召各路諸侯共同討伐叛逆的項羽。

劉邦爲義帝發喪,讓自己的爭霸行爲罩上了正義光環

講完這兩個故事,荀彧說,晉文公和漢高祖做了這兩件事後,天下歸心,所以別看現在“天子蒙塵”,但大家還是以漢室政權爲正統的,皇帝還是有號召力的,所以“挾天子”就能夠起到三個效果:“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曹操聽了很開心,於是就發兵洛陽,把漢獻帝弄到許昌去了,這就是“挾天子已令諸侯”。天子“挾”了,但諸侯卻“令”不了

曹操“挾天子”後,真地就“令”了諸侯嗎?並沒有。

曹操把漢獻帝弄到許昌後,袁紹立即就看透了曹操的戰略,他說了這麼一句話:“挾天子以令我乎?”

向來後知後覺的袁紹,爲啥這次反應這麼快呢?因爲袁紹的謀士沮授早在興平二年 (公元195年)就已經提出了這個戰略。

當時沮授說: “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 之 ?”意思是說,我們把漢獻帝弄到鄴城來,然後號令諸侯,誰能抵擋我們?

沮授曾提出“挾天子”的戰略,但袁紹沒有采納

但沮授的建議因郭 圖、淳于瓊反對而作罷,反對理由是,“漢室陵遲,爲日久矣……且英雄並起,各據州郡,連徒聚衆,動有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意思現在英雄並起,槍桿子裏出政權,誰還會搭理一個苟延殘喘的漢獻帝呢?

從純軍事角度來說,郭圖和淳于瓊的看法是沒錯的。所以袁紹不但不打算聽曹操的號令,後來還起兵攻擊曹操,“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爲謀主,顏良、文丑爲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

其它主要諸侯和袁紹差不多,同樣不鳥曹操。

公元197年,也就是漢獻帝遷都許昌後第二年,張繡反曹。這次戰鬥中,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陣亡,曹操自己差點都被弄死。

同一年,袁術稱帝於壽春。袁術連皇帝都不認了,何況曹操?

公元200年,孫策祕密計劃偷襲許昌,但遭遇許貢家客的刺殺後身死,偷襲計劃沒成功。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丸烏丸,劉備攛掇劉表趁許昌空虛,偷襲曹操。

……

當時情況大致如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諸侯根本不搭理曹操,反而說曹操“名爲漢相,實爲漢賊”。“挾天子”真正厲害之處:政治倫理優勢和人才優勢

曹操“挾天子”雖然沒能“令諸侯”,但卻給他帶來了另外兩個優勢:意識形態優勢和人才優勢。這兩個軟實力最後轉化爲硬實力,讓曹操終於成爲三國遊戲中最強玩家。

第一,“挾天子”讓曹操佔據了政治倫理高地,抬高自己,打壓敵人。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文化得到強力推廣,其意識形態在兩漢三百年獲得了官方和民間普遍認可,“忠孝仁義”成爲人們共同信仰和行爲準則,變成了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

而“忠君”這一條,在所有行爲準則中佔據最高的地位。所以,我們在讀《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中,經常會看到某大臣說這樣的話,“某祖父累食漢祿,安肯負之?”意思是我祖祖輩輩都是漢臣,怎麼能背叛皇帝呢?也正是這個原因,羸弱的漢獻帝依然能夠得到很多大臣的擁護,有很多人甚至爲了他不惜犧牲生命。

羸弱的漢獻帝,在士大夫眼中依然是天下共主

而曹操“挾天子”後,至少在表面上,就獲得了輔佐天子之“名”。儒學還被稱爲“名學”,強調名正言順,這樣曹操“挾天子”後討伐其它諸侯,就佔據了政治倫理的高地,有了意識形態上的優勢。比如劉備就曾說過,“操雖漢賊,但託天子明詔,正進四方,名正言順。”

這種情況下,對抗曹操就等於對抗天子,是一種“逆道行爲”。這讓曹操的反對者們總是感覺束手束腳,沒等打仗呢,在輿論上和心理上已經先輸了三分。

比如曹操和袁紹開戰。曹操一方的謀士荀彧認爲,曹操“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也”。而袁紹的謀士沮授卻沮喪地認爲: “夫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衆憑強,謂之驕兵。義者無敵,驕者先滅。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今舉師南向,於義則違。”認爲曹操是奉天子順義而爲,是“義兵”,而袁紹攻曹是“恃衆憑強”,“於義則違”。

曹操討伐孫權時,孫權手下張昭也說: “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爲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張昭也看到了“挾天子”在政治倫理上的優勢

後來諸侯們爲什麼都說曹操“名爲漢相,實爲漢賊”?或者在打仗時假託“衣帶詔”?其實無非是爲了在政治倫理上有一點對抗能力。

第二,“挾天子”讓曹操以東漢政權的名義吸收了大批人才。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曹操手下人才最多。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曹操“挾天子”後,大量一心向漢的人才主動投奔曹操。

因爲雖然漢室式微,漢獻帝只是個牽線木偶,但只要皇帝在,他就是士人心中的正統。很多人願意投靠曹操,不是看中曹操這個人,而是爲了在名義上的效忠漢室。

比如,曹操“挾天子”後,立即就有一些避亂荊州的士人北上投靠曹操。史籍記載,“潁川杜襲、趙儼、繁欽避亂荊州,劉表俱待以賓禮……及曹操迎天子都許,儼謂欽曰:曹鎮東必能匡濟華夏,吾知歸矣!遂還詣操。”許靖當時流浪在交趾(廣東到越南北部一帶),聽說此事,寫信給曹操,要不遠幾千裏去投奔。

心繫漢室的荀彧,卻爲曹操服務

另一個特別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曹操手下的“最強大腦”荀彧。荀彧的厲害,大家都知道,他號稱“曹操之子房”(曹操的張良),是曹操統一北方的最大功臣之一。

除了在戰略戰術上的謀劃外,荀彧憑藉這自己在行業裏的影響力,爲曹操推薦了很多的人才,比如荀攸,鍾繇、郭嘉、杜畿、陳羣、司馬懿、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戲志纔等等。這些人都是因爲荀彧,纔在曹操陣營中嶄露頭角的。

但荀彧輔佐曹操,其實是爲了匡扶漢室,後來他反對曹操進爵魏公,觸怒了曹操,不久後憂慮而死(也有說是被逼自殺),就是明證。(除了荀彧,還有孔融、許攸、婁圭等人,都是身投曹操,心繫漢室。)

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也認爲:“在對待東漢朝廷和漢獻帝的問題上,他 (荀彧)自覺不自覺地保留着大族名士的感情。他勸迎天子,更多地是爲了 ‘乃心王室 ’ 而不是着眼於壯大曹操勢力 。”

但以荀彧爲代表的這些人才,主觀上效忠漢室,客觀上卻增強了曹操的實力,並幫助曹操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目的。這正是“挾天子”的厲害之處。

小說中關羽降漢不降曹,卻依然爲曹操斬顏良誅文丑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故事,生動地展示了“曹”與“漢”的關係。關羽號稱“降漢不降曹”,曹操就說“吾爲漢之元勳,漢即吾也”,意思是你名爲降漢,事實上還不是爲我曹操效力?

真是赤裸裸地諷刺啊。

曹操有句名言,“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這句話用來概括“挾天子已令諸侯”的意義,再恰當不過。亂世生存,實力永遠是第一位的,曹操“挾天子”,可不是一種務虛行爲,而是讓延攬人才和打擊異己都變得名正言順,真正地提升了自己的實力。

參考文獻:

羅貫中:《三國演義》

陳壽:《三國志》

洪衛中:《論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文化內涵 》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張繼剛:《曹操 “挾天子以令士人”論》

田餘慶:《曹袁鬥爭和世家大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