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年,曹操與呂布在兗州大戰。這時,曹操面臨着生命中的巨大危機:原來的根據地兗州,絕大部分都被呂布佔領;他想奪回兗州,手下的軍隊卻沒有飯喫,隨時都可能分崩離析。

在曹操就要一敗塗地的關鍵時刻,他的重要謀士、時任壽張縣令的程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靠着搜刮百姓的糧食,中間還夾雜着來歷不明的人肉乾,曹操的軍隊堅持了下來,並最終打敗呂布,收復兗州。

軍隊因缺糧瀕於崩潰,在羣雄並起的東漢末年,幾乎是個常態。《三國志·武帝紀》記載:“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蕭條。”

這段話說,諸侯軍隊都不考慮長遠的糧食補給問題,餓了就搶,飽了就扔。很多軍隊因爲缺糧,不用敵人進攻,自己就潰散了。袁紹的軍隊,一度要靠採摘桑椹爲生;袁術的軍隊,一度靠蚌蛤等水產品爲食,當時還經常出現人喫人的現象。在生存面前,“人喫人”似乎也不再是一個道德問題。比如曹操手下有個將領叫王忠,就喫過人,曹丕還曾因此公開取笑他。

曹操手下將領王忠,就喫過人肉

爲什麼東漢末年饑荒這麼嚴重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然因素,一個是社會因素。

自然因素,是因爲漢末三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一段持續降溫時期,被稱爲“小冰河世紀”,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而且這段時期,旱災、水災、蝗災還特別多,史書上有很多這樣的記錄。

社會原因,是因爲東漢中央政權失去了權威,諸侯割據,戰亂頻仍,社會秩序遭到破壞,人民背井離鄉,農業生產的根基被破壞了。

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這個時期饑荒就成爲社會常態了。曹操推行屯田制,一舉解決軍隊喫飯問題

在這種條件下,“有糧就是草頭王”,糧食問題變成了頭等戰略問題。所以,曹操的謀士毛階,才把“修耕植,畜軍資”和“奉天子以令不臣”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曹操解決糧食問題的策略,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屯田制。當時曹操施行屯田制,前提條件很充分。第一,有大量的無主荒地;第二,有很多無地流民;第三,有前例可以借鑑。在曹操施行屯田之前,另外兩個諸侯公孫瓚和陶謙就已經施行過,比如陳登曾被陶謙任命爲典農校尉,負責糧食生產和農田水利管理。

曹操手下也有實踐。比如夏侯惇在興平二年 (195年) 曹操東征呂布時,就開始進行有計劃有規模的屯田。史書記載,“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可見,夏侯惇不僅打仗時,種地時也身先士卒。

夏侯惇不但打仗厲害,還是個種地高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入許都後,正式開始推行屯田制。曹魏把屯田分民屯和軍屯。

民屯就是招募百姓參與屯田。招募來的百姓,以流民和失去土地的老百姓爲主,有時還包括政府強行遷徙到某地的老百姓。老百姓入屯後,50人爲一屯,設置“屯司馬”進行管理,不得隨意離開和退出,有點像今天的軍事化管理。

政府規定了屯田民耕地的數量,每家合13畝左右,採用實物地租制。地租大致分爲兩種,農民使用自己耕牛的,官方分四成,農民分六成;農民使用官方耕牛的,官方和農民五五分成。這個分成比例,現在看來是相當苛刻的,不過在當時,農民還是樂意接受的,少收入一點,還是比餓死要好很多。

隨着屯田制的發展,爲了吸引更多老百姓加入,還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比如規定屯田第一年,免當年租稅;第二年收一半;第三年開始才收取全部租稅。而且,曹魏還規定,爲了保障屯田民“專以農桑爲業”,非特殊情況不得徵發屯田民服役。

軍屯就是讓士兵屯田,在戰爭間歇期耕種,或者在戰爭時輪流耕種。軍屯以“營”爲單位進行管理,一般是60人爲一營。軍屯的收穫直接歸國家所有,不再分配,因爲士兵的衣食由國家提供。軍屯收穫的糧食,一般也直接用於軍隊。所以軍屯不但充分利用了勞動力,還簡化了補給過程,降低了補給途中的糧食損耗。

三國遊戲中的屯田場景

軍屯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形式,叫“士家屯田”。當時部隊中,有一些將領和士兵的家屬隨軍,他們也被要求參與屯田,分配方式按照軍屯方式處理,叫“士家屯田”。軍屯的強度大於民屯。根據學者們的估算,軍屯人均在14.6畝,一說是24畝。

爲了保障屯田制的順利施行,曹操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和官員。史書記載,“曹公置典農中郎將,秩二千石。典農都尉,秩六百石,或四百石。典農校尉,秩比二千石。所主如中郎。部分別而少,爲校尉丞”形成了中郎將、校尉(校尉丞)、都尉三級典農系統。大郡設典農中郎將,小郡設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則相當於縣令長的級別。典農系統官吏不受郡國行政系統的管轄,自成一個獨立系統。

曹操手下,兩個人對屯田制做出了巨大貢獻。第一個是屯田都尉棗袛,棗袛提出了“分田之術”,就是把土地分給個人,按照收成多寡和政府對半分成。第二個是典農中郎將任峻。棗袛死後,典農中郎將任峻在各州郡推行屯田,讓屯田獲得了全國性的成功。《三國志》評價說,“軍國之饒,起於棗袛而成於峻”。屯田制在歷史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第一,通過屯田,曹操在短時間內解決了嚴重的糧食危機,解決了部隊供給的問題。史書記載,曹操屯田許下第一年就獲得“谷百萬斛”;各州郡開始大力推行屯田後,“五年中倉廩豐實”;建安中期後,“所在積穀,倉廩皆滿”。

後方有糧,打仗不慌。後來曹操能夠“催滅羣逆,克定天下”,和屯田制密不可分。推行屯田後,曹操用兵也有過補給不足的問題,但大多是因爲轉運問題,而不是糧食短缺問題。可以說,屯田制爲曹操統一北方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後方有糧,打仗不慌

第二,屯田穩定了社會秩序,強化了曹魏的統治。首先,通過屯田制,曹魏解決了土地荒蕪、流民遍野、老百姓喫不上飯的問題,穩定了社會秩序。其次,屯田制建立了除郡縣制外的另外一套的社會管理制度——典農系統。這套相對強制性的社會管理制度,進一步強化了對地方和人民的控制,滿足了經濟、政治和軍事行動上的需要。

第三,屯田制促進了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屯田制施行後,爲了保障農業生產,曹操每年都會撥出一定量的物力、財力來興修農田水利。比如,許下屯田時,曹操命人在許昌開通棗袛河,在臨穎縣西開通灌溝,在臨穎縣北開通高底河,都是爲了引河水灌溉農田。

在政府的重視下, 各地也十分重視修陂塘、築壩埝、通河渠。如揚州刺史劉馥“興治芍陂及茹陂、七門、吳塘諸堨以溉稻田”,其中僅芍、茹陂,就可以灌溉一百萬頃以上的農田。此外,還有一些屯田官員,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將旱田改爲水田,提高土地生產效率。這些水利設施的修建,不僅使農業生產能力大大加強,還增加了這些地域抵禦天災的能力,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第四,屯田制抑制了士族豪強對土地的兼併。國家先把荒蕪的土地收歸公有,再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並設立了制度保障。國家成了最大的地主,間接抑制了士族豪強對土地的兼併。屯田制最終爲何衰落

屯田對曹操統一北方、發展農業生產、穩定社會秩序,都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隨着時間的發展,屯田制的弊端也慢慢暴露出來,尤其是民屯,到了曹叡統治時期,開始徹底衰落了,最後竟然出現了“一畝地只收糧食幾斛,還不如投入的種子多”的現象。

屯田制漸漸衰落

民屯制衰落,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生產關係落後,強制勞動造成屯田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屯田土地國有性質決定了國家是最大的地主,而屯田民是通過強制措施依附在國家土地上的農民,身份比自由民大爲降低,隸屬性很強。這種失去自由的屯田制,難以調動起屯田民的生產積極性,只能在戰亂時代、農民難以自立的情況下使用。一旦進入了相對和平時期,人民都希望有屬於自己的財產,不願意再依附別人,希望從不自由、強制的生產關係中解放出來,這種屯田制度就失去了活力。

第二,屯田制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曹操推行屯田制的目標明確而簡單,就是解決喫飯問題,特別是軍隊喫飯問題。等軍隊和人民喫飯不再成問題了,政府對屯田制也就不再重視了,制度保障也跟不上了。比如,曹爽專政時,他手下的何宴、丁謐等人,竟然將洛陽附近的民屯田分割歸自己所有。而一些典農組織,不再專心農業生產,而是做起生意來,“末作治生,以要利人”。

民屯衰落後,軍屯還持續了一陣時間,在司馬懿的主持下,鄧艾在淮北、司馬孚在上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史稱“關中軍國有餘,待敵有備矣”,意思就是喫飯管飽,不怕打仗沒糧。不過,軍屯的目的主要是爲了打仗,後來天下一統,軍屯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鄧艾也是個種地小能手

總而言之,屯田制的出現,是在羣雄逐鹿的特殊歷史條件下,曹操爲爭奪天下所推行的一種特殊的經濟政策。一旦形勢穩定、天下一統,屯田制衰落就變成了歷史的必然。不過,曹操屯田制的歷史影響是深遠的,兩晉以後,凡是施行屯田,或者討論屯田的,大多都是模仿曹操的辦法。參考文獻:陳壽:《三國志》張作耀:《曹操評傳》趙克堯《略論曹魏的士家屯田》王光照:《曹魏屯田芻議》曹爾琴:《三國屯田的地理分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