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且,他墓裏也沒有陪葬金玉珍寶,當時的盜墓賊也懶得尋找原本就不起眼的陵墓,曹操墓地所在漸漸才成爲一個謎團。首先,曹操在準備自己葬禮時,沒有像秦漢其它帝王一樣大興土木,而是“因高爲基,不封不樹”,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他的陵墓很不顯眼。

在中國曆代帝王中,曹操的陵墓可能是最難找的,並曾一度被人們稱爲“千古之謎”。當然現在這個“謎”已經解開了:河南安陽高陵已經被認定爲曹操墓,曹操的遺骸也在2018年得到確認。

那爲什麼曹操墓會被稱爲“千古之謎”呢?原來,從宋代開始,人們就不知道曹操陵墓的具體位置了,而且,這時曹操被定型爲“奸雄”,所以人們就把鄴城北朝墓羣當成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唐太宗李世民曾爲曹操墓作祭文,推測在唐代人們對曹操墓還沒有什麼疑問)。人們說,曹操奸詐,怕人盜墓,弄了七十二個墳頭,所以現在搞不清曹操陵墓的真實位置。

後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也使用了這個說法。因爲《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力,“七十二疑冢”一說更是弄得婦孺皆知,併成爲曹操“奸詐”形象的一個有力證明。再後來,蒲松齡做《聊齋志異》,也附會一篇《曹操冢》,說曹操墓可能在“七十二疑冢”之外,曹操墓之謎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

安陽高陵已經被認定爲曹操墓

其實這是誤會了曹操。歷史上的曹操,爲人確實有奸詐的一面,但他墓地難尋,並非因爲他奸詐,而是因爲他的一個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的美德:節儉。曹操提倡節儉、薄葬,客觀上造成墓地位置成謎

首先,曹操在準備自己葬禮時,沒有像秦漢其它帝王一樣大興土木,而是“因高爲基,不封不樹”,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他的陵墓很不顯眼。

曹操崇尚節儉,臨死前對自己的喪事就有了安排。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8年),曹操在臨死前一年,開始考慮墓葬問題,他做了一篇《終令》,把自己的想法落於文字:“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爲壽陵,因高爲基,不封不樹。”

“因高爲基”的意思,就是在隆起的高地(通常是山坡上)利用地勢,開挖並修建墓穴,而不是大規模徵調勞役修建新陵墓。

“不封不樹”的意思,就是不另行弄一大堆土把墓地封上,也不在墓地上大規模植樹,搞純天然綠色墓葬就可以了。

曹操沒有大興土木,而是依山而建,這導致他的陵墓非常不顯眼。而當時的社會風氣,並不是這樣的。除漢文帝崇尚儉樸,提出“因山而藏,不復起墳”,秦漢大部分帝王的殯葬制度都極盡奢華。

曹操提倡薄葬

比如秦始皇的陵墓,在渭水之濱的平地修建,規模之大前無古人。秦始皇陵墓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多米。秦陵四周分佈着400多個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秦始皇的陵墓修了39年,徵集72萬人力。

再比如漢武帝的茂陵,從漢武帝繼位第二年開始修建,修了整整53年。茂陵高47米,底下接近正方形,邊長都在240米左右,總佔地面積計爲五萬六千多平方米,封土體積八十萬立方米。

秦皇漢武的陵墓固然高端大氣,但是在平地堆起這麼高個墓地,不是開門揖盜,給自己立個FLAG嗎?比如,秦始皇陵就被盜了很多次。新莽末年,赤眉軍盜秦始皇陵; 魏晉時期,後趙統治者石虎盜秦始皇陵; 唐代末年,黃巢攻入關中,秦始皇陵被大規模破壞;五代時,軍閥溫韜盜秦始皇陵;清光緒年間,有盜墓賊盜秦始皇陵。民國時,軍閥劉鎮華盜秦始皇陵。

而曹操“因高爲基,不封不樹”,起到的客觀效果就是他的陵墓很不明顯,不像秦皇漢武墓地那樣讓盜墓賊能夠輕易找到。

秦始皇皇陵規模宏大,無異於開門揖盜

第二點,曹操要求下葬時,“斂以時服”,不準以“金玉珍寶”陪葬。

“生死事大”,秦漢時期的葬禮相當複雜,也非常奢華。比如,我們高中歷史課本學過的金縷玉衣,就是很多郡王死時的標配。史籍記載,很多皇帝死時,要穿鑲滿珍珠的短上衣,要用玉匣當做葬具,另外,嘴裏還要“飯玉含玉”,“飯玉”,就是把碎玉拌米放在死人嘴裏,“含玉”,就是用玉把左右的牙齒撐起來。至於陪葬的金玉珍寶,更是不計其數。據說漢武帝墓被盜,裏面陪葬品太多,盜墓賊陸陸續續搬了好幾年還沒有搬完。

曹操禁止這種奢華的葬禮。他臨死前,做《遺令》說:“吾死之後,持大服如存時,勿遺……斂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

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曹操要求,他死後穿着和平時一樣的衣服就行了,不要另外辦置壽衣,另外,墳墓中也不要用金玉珠寶陪葬。

曹操的命令是公開下達的,也幾乎得到了徹底地執行。這道命令起到的客觀效果就是,大家都知道曹操墓裏沒啥值錢的,費勁巴拉盜他的墓也沒啥意思,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

秦漢時厚葬成風,金縷玉衣即是代表

第三點,曹操要求“不墓祭”,導致陵殿損毀,墓地漸漸隱沒在山野中。

曹操對後代祭祀的規定很有意思,他要求兒子們去銅雀臺祭祀自己,而不是去實際的墓地。曹操說,你們在銅雀臺上給我設一個六尺靈牀,掛上麻布靈幔,早晚擺一點乾肉乾糧做祭品,讓一些婢妾和伎人住在銅雀臺上,初一十五給我來點音樂,兒子們時時登上銅雀臺,朝墓地方向望一望,就可以了。

因爲沒有提出如何祭陵,也沒人祭陵(估計曹操的兒子想祭陵也不可能,都被曹丕給弄到外地去了),沒幾年曹操的陵殿就毀壞了。後來曹丕乾脆下詔說,“先帝躬履節儉,遺詔省約……古不墓祭,皆設於廟。先帝高陵上殿皆毀壞,車馬還廄,衣服藏府,以從先帝儉德之志”,直接把上陵的禮節也給廢掉了。陵墓毀壞,沒人到墓地祭祀,原本就不太顯眼的曹操墓,更是漸漸隱沒于山野之中了。

所以,曹操墓後來成爲“千古之謎”,並不是因爲奸詐,而是因爲他提倡節儉,搞環保綠色墓葬。他的墓本來就不顯眼,又沒人祭祀,墓地就漸漸隱沒于山野之中了。而且,他墓裏也沒有陪葬金玉珍寶,當時的盜墓賊也懶得尋找原本就不起眼的陵墓,曹操墓地所在漸漸才成爲一個謎團。宋代以後,曹操被定型爲“奸雄”,“奸雄”行事自然要狡詐於常人,於是人們編造出了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故事,可以說是一種對他的醜化。

曹操不要求墓祭祀,兒子們沒事上銅雀臺遙望墓地就可以了曹操節儉的美德,還體現在日常生活上

讀到這兒或許有人會說,曹操在墓葬上儉樸,說不定就是怕死後被人盜墓,屍骨暴露於野,所以曹操在墓葬上的節儉,正是奸詐的一種體現。這也是不對的。曹操並不是在葬禮上突然節儉,而是自始至終,一以貫之。

他一生節儉,不好奢華,是史學家公認的。

首先,曹操在日常生活中,本人例行潔節儉。

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中引用《魏書》的一段話,可以作爲曹操節儉的綜合性評價。“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採,幃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攻城拔邑,得靡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四方獻御,與羣下共之。”

這段話大概意思是說,曹操爲人節儉,不喜歡浮華。自己和後宮的嬪妃,不穿錦繡做的衣服,鞋子最多兩種顏色,不得花裏胡哨。屋內的帷帳屏風,落滿補丁,蓋的被褥能取暖就行,也不做過多裝飾。每次戰後繳獲的戰利品,都按功勞大小論功行賞,從不吝嗇。沒有功勞想要賞賜的,一點都不給。四方進獻的禮品,也與部下們一起分享。

曹操不喜歡裝飾的很漂亮的日常用具。他最早的皮箱子是用雜皮做的,後來遺失了,就用竹子做了一個方形的箱子,用黑皮子做外套,用粗布做裏子。再後來,這個箱子又壞了,曹操又做了一個新的,並在表面上了一層漆。這樣的箱子,曹操就覺得很豪華了。曹操的這種作風,和當時人們崇尚金銀器用、刺繡雕文的風氣,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曹操一生節儉,爲史學家所稱道

其次,曹操要求家人們也要過儉樸的生活。

曹操的後宮,喫飯時只有一道肉菜,穿的衣服不用進修,被褥沒什麼裝飾,日常用品也不用丹漆。

曹操還禁止家裏使用薰香。漢朝時,人們喜歡薰香,薰香就像今天的香水。家內薰香,是地位的象徵和有錢的表現。但曹操覺得這是一種無謂的浪費,所以不讓使用。

曹操南征劉表時,得到過一些顏色很花哨的鞋子,他當時也把這些鞋給了家人,不過他規定,穿完就完了,禁止任何人仿造,要求家人“鞋不過二採”。曹操還規定,家人的鞋子不能使用硃紅和金色這兩種顏色,因爲當時這兩種顏色是富貴的象徵。

曹操嫁女兒,也不像別的帝王給女兒很多陪嫁。曹操就是送一個黑色的帳子,還有不超過十個的侍女。

曹操要求家人節儉,還可以從他對曹植的態度上看出來。曹操在立嗣時,說曹植第一過錯就是喜歡揮霍浪費。曹操曾把曹植的妻子賜死,藉口就是曹植妻子身穿錦繡,沒有遵守自己的教令(當然這罪名過重,也是曹操打壓曹植的藉口)。

所以,節儉是曹操的一生的美德,並不是臨死前裝出來的。

綜上所述,曹操墓成爲“千古謎團”,並不是因爲他爲人奸詐,搞了什麼“七十二疑冢”,而是因爲曹操擁有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的節儉美德 ,提倡薄葬,薄葬最終產生了曹操墓地難尋的客觀效果。參考文獻:陳壽:《三國志》張作耀:《曹操評傳》羅貫中:《三國演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