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史》王陽明的本傳是這樣記載的,軍隊入城後,寧王府的宮人們大多自焚而死,官軍頗有殺掠,王陽明斬殺違紀者十餘人,赦免脅從者,安定士兵,撫慰宗室,南昌的人心這才平復下來。就在其中的《武宗實錄》上,記載了王陽明南昌屠城。

今天跑個題,不講三國,來講一下大網紅王陽明的一個大爭議,就是王陽明平定宸濠之亂攻克南昌時有沒有屠城。

估計對這段歷史不太瞭解的小夥伴,聽了都會嚇一跳:屠城?大聖人王陽明能幹出這種事兒,不可能吧?

網紅聖人王陽明

我也不信,可歷史確實是這麼記載的,而且來自於相對權威的《明實錄》。《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是研究明朝歷史的基礎史籍之一,有很高的文獻地位。就在其中的《武宗實錄》上,記載了王陽明南昌屠城。

《武宗實錄》是這麼記載的,王陽明的部隊本來就是烏合之衆,其中還有不少投誠過來的土匪,因爲當時軍功都看首級,所以這些人攻入南昌城後,趁着夜色濫殺無辜,很多南昌城的居民還沒下牀就被殺死,甚至被滅門。等到天亮後,王陽明帶着城外的軍隊整隊而入,城裏面已經死了幾萬人。王陽明下令禁止濫殺無辜,甚至把一些人斬首,依然不能整肅軍紀。無奈之下,王陽明只好修改了賞罰標準,活捉纔算數,首級不記功,各路軍馬這時才放下了屠刀。

《武宗實錄》說,數日之間,南昌積屍橫路,雞犬不鳴,叛黨千餘人已就縛,王陽明依然藉着搜捕的藉口,每天要殺幾百人。寧王府的宮人們在恐懼之下,縱火自焚,或者上吊自殺,屍臭達於府外。一言以蔽之,王陽明搞了一場南昌大屠殺。

王陽明搞大屠殺,怎麼說都不符合“聖人”的身份。如果歷史上只有這一種記錄,王陽明大概就會被徹底釘在恥辱柱上了。幸好,歷史還有另外一種不同的記錄,而且也是權威文獻,這就是《明史》。

《明史》王陽明的本傳是這樣記載的,軍隊入城後,寧王府的宮人們大多自焚而死,官軍頗有殺掠,王陽明斬殺違紀者十餘人,赦免脅從者,安定士兵,撫慰宗室,南昌的人心這才平復下來。你看,到了《明史》這裏,軍隊雖然頗有殺掠,但王陽明很快就控制了局面,至於屠城,那是不存在的。

叛亂的寧王朱宸濠

爲何兩種權威文獻,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呢?明朝的史學家王世貞研究過這個問題。

王世貞說,《武宗實錄》第一任總裁楊廷和,與兵部尚書王瓊矛盾很深,而王守仁是王瓊提拔的,是王瓊關係圈裏的人。也正因如此,王陽明平定宸濠之亂後,捷報上只說兵部調度有方,對內閣的領導們隻字不提,楊廷和等人對王陽明早就切齒痛恨,在編纂《武宗實錄》時,沒少給王陽明抹黑。

楊廷和後,繼任的總裁叫費宏。費宏是寧王朱宸濠的眼中釘,曾因此被排擠出朝廷。後來朱宸濠謀反,他的敵人自然就成了大忠臣,所以朝廷羣臣爭着上書舉薦費宏,但王陽明卻沒有舉薦,想來費宏很難釋懷,也對王陽明抱有敵意。

對王陽明抱有敵意的楊廷和

至於以副總裁的身份專任編撰之事的董玘,既忌妒王陽明的功勞,又想討好楊廷和和費宏,所以才拼命朝王陽明身上潑髒水,把王陽明塑造成了一個大奸大惡的形象。

王世貞的論斷似乎有點道理,不過這裏面還有一個疑點。就是費宏這個人,不但爲人正直,還爲王陽明編撰了《陽明先生平浰頭記》《移置陽明先生石刻記》等文獻,對王陽明的功勞和學問都很推崇。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又在《武宗實錄》中抹黑王陽明呢?

所以,儘管王世貞做了一番分析,但這裏面仍然有疑點。王陽明到底有沒有屠城,這個歷史事件上面仍籠罩着一層迷霧。

大處得不到答案,可以從小處着眼。後來發生的一件小事上,可以證明王陽明應該沒有在南昌屠過城。

事情是這樣的。王陽明最後一次復出,受命去平定廣西的叛亂,中途要經過南昌。南昌的老百姓傾城而出,以頂禮焚香的姿態迎送他,熱情的人們把道路都堵死了。最後,王陽明的乘輿,是被南昌老百姓從頭頂上一個接一個傳遞過去了。

王陽明寫了一首詩,記錄了當時的感受:

南浦重來夢裏行,當年鋒鏑尚心驚。

旌旗不動山河影,鼓角猶傳草木聲。

已喜閭閻多復業,獨憐饑饉未寬徵。

迂疏何有甘棠惠,慚愧香燈父老迎。

王陽明說,自己沒爲南昌老百姓做什麼,父老對他如此的盛情,實在受之有愧。

平定宸濠之亂是1519年,王陽明這次復出是1527你那,中間只隔了8年。如果王陽明真的在南昌屠城,那麼老百姓不可能給他這麼高的待遇。所以,所謂王陽明南昌屠城,應該是子虛烏有,並非信史。

參考資料:

《明史》

《明實錄》

熊逸:《王陽明一切心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