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李鸿章传》,作者罗伯特·道格拉斯曾在英国驻华领事馆任汉语通事。这位与李鸿章处于同时代的外国人通过大量的原始信息还原了一位功过参半、充满矛盾的李鸿章。全书虽没有梁启超所著传记描写严谨,却也带来了很多通过同时代外国人角度看到的视野观点。

第一次接触到李鸿章这个名字是初中历史书上,他如何镇压太平天国军,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发起的洋务运动摆脱不了封建统治的内核,一手建立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仅根据这些内容将李鸿章脸谱化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汉奸、卖国贼的形象,无疑是一种片面的不公平的评价。

那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呢?梁启超在其所著《李鸿章传》中写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故“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无疑,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亦是晚清能臣。

李鸿章之“能”在于他相对于同僚来说较为开明的头脑上。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力,对于洋人的先进技术,凡利于自己的,李鸿章均持“拿来”为己用的态度。除此之外,李鸿章对于晚清中国的外资引进以及经济形式也有着超前的把握。纽约时报1896年访问李鸿章的原文中截取一段原文翻译:

美国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李鸿章: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我将牢记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

回看这段采访,李鸿章对外国投资的认识非常准确,绝非当时晚清国人所认为的一味拒绝;但同时,其“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的言论,也说明他对于关乎国家安全的问题的明确把握,以及国家底线不得触犯的基本坚持。洋洋洒洒一番回答,对当时晚清境遇的经济环境具有极高的前瞻性,与当今出色的外交辞令相比也丝毫不逊色。

李鸿章之“能”在于他出色的外交手段上。我们只看到了李鸿章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银2亿银元。却不知道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订过程中利用自己在日本遇刺的事故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讨价还价,将赔款从3亿银元降为2亿。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又利用日本与美、英、俄等国家在华的利益冲突,逼迫日本最终放弃了已经割让给日本的辽东半岛和旅顺港。李鸿章善于运用“借力打力”的外交手段,利用自己对国内情况和西方国家办事套路的熟悉,周旋于西方国家和利益集团之间,以此维护中国的利益,或者更恰当的说,是减小中国的损失。在《马关条约》签订期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对李鸿章极尽揶揄之事,然而也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由此可见对李能力的认可。

借用李中堂自我评价的一句话“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李鸿章处于晚清时代,受制于“孤儿寡母”之下,面对大清这个摇摇欲坠的大楼,他不过是被雇佣的一介裱糊匠,他没有权利将这座建筑拆了重筑,所能做的也只能是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修补装饰了。

当局者或许不迷,旁观者尚能更清,跳出中国当时的环境,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待,或许能更全面的了解李鸿章这个晚清重臣。这或许便是这本《李鸿章传》的意义所在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