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易門地區亮山組宏體多細胞化石、漁戶村組小殼化石及牙形石、祿豐組一段恐龍化石及中侏羅世老羅村組新莊動物羣化石的發現豐富了滇中地區化石種類,爲研究滇中地區地層生物學年代提供了依據。(3)通過對區內化探土壤測量異常查證資料總結及分析,新發現多處銅、鐵、銀、硒礦(礦化)點,進一步對龍門山-滇中銅、鐵、硒成礦帶地質背景、成礦條件及成礦規律進行總結,爲區域找礦提供了較爲全面的基礎地質礦產資料。

來源於《中國地質調查成果快訊》

摘要:通過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釐定了調查區前寒武紀地層格架、變質變形特徵及構造樣式,對原“昆陽羣”的層序重新認識,並從中解體出一套古元古代地層(易門羣)。在易門羣亮山組首次發現了保存較好的宏體多細胞生物化石,同時查明瞭400km2左右的富硒土壤。在祿豐組一段頂部灰紫色粉砂質泥岩中發現恐龍化石,在中侏羅世的地層中新建了以弓鮫類(軟骨魚類)爲代表的新莊動物羣。新發現多處銅、鐵、銀(礦點)礦化點,總結了區內成礦地質背景條件及成礦規律,劃分了成礦遠景區,爲後續立項和區域找礦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1.項目概況

調查區位於滇中易門地區,區內主要是元古界、古生代、中生代的地層爲主,其間發育少量輝綠、輝長岩脈,山麓邊緣分佈有新生代地層,盆地內爲第四系。“雲南1∶5萬二街、易門縣、鳴矣河、上浦貝區域地質調查”子項目,歸屬於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承擔的“龍門山-滇中成礦帶通安和寧蒗地區地質礦產調查”項目,由雲南省地質調查院承擔。工作週期爲2016—2018年。主要目標任務是在系統收集和綜合分析已有地質資料的基礎上,開展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系統查明區域地層、岩石、構造特徵和成礦地質條件。

2.成果簡介

(1)採用多重地層劃分原則,對全區的地層單元進行劃分、對比,初步查明瞭各地層單元的沉積特徵及接觸關係,確立了工作區地層層序。查明瞭測區各非正式岩石地層單位與正式岩石地層單位間的匹配關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工作區內的岩石地層系統,劃分組級填圖單位31個、段級填圖單位30個,確立了非正式填圖單位11個。

(2)通過本次野外地質調查,結合年代學依據,從位於易門-羅茨斷裂西支以西因民組、黑山組及美黨組重新釐定爲古元古界易門羣,其細分爲6個組級單元:古元古界阿不都組、羅窪垤組、亮山組、永靖哨組、西山村組及杉木箐組。並得到大批1.85~2.45Ga同位素年齡;易門羣記錄了“Huronian冰期”事件、Lo-magundi事件、Columbia超大陸事件等一系列地球早期的重大地質事件。

(3)在滇中易門地區亮山組灰黑色炭泥質板岩中首次發現了保存較好的宏體多細胞生物化石(圖1、圖2);在中侏羅世老羅村組中新建了以弓鮫類軟骨魚類爲代表的新莊動物羣(圖3);在祿豐組一段頂部灰紫色粉砂質泥岩中多處發現恐龍化石,其中慄樹村保存較爲完整(圖4);在早寒武世漁戶村組磷塊巖中發現小殼化石及牙形石(圖5)。

圖1 宏體多細胞化石形態圖

圖2 宏體多細胞化石CT掃描圖

圖3 新莊動物羣化石特徵

a—後甸弓鮫鰭棘;b—後甸弓鮫牙齒

圖4 恐龍化石腿骨特徵

圖5 早寒武世漁戶村組磷塊巖化石特徵

a—小殼化石;b—牙形石

(4)區內昆陽羣及易門羣發育大型逆沖走滑構造,且被柳壩塘組不整合覆蓋,其沉積作用發生在1000~900Ma,表明不整合面之下的逆沖走滑構造系統可能是格林威爾期碰撞造山活動形成,這個不整合面實際是格林威爾期的構造界面。

(5)在雲南易門地區圈定約400km2的富硒土壤資源。Se含量0.4~1.5mg/kg,普家村菜子山一帶可達136mg/kg,可直接作爲富硒有機化肥使用;富硒土壤種植的蔬菜及生長的野生食用菌均爲高富硒產品,富硒土壤的發現爲易門地區特色農業種植指明瞭方向。對區內化探土壤測量異常查證資料總結及分析,新發現銅、鐵、銀、硒礦(礦化)點共8處,圈定了2個找礦靶區,總結了成礦規律。

3.成果意義

(1)在地層岩石組合、化石組合和年代學特徵等方面成果爲滇中前寒武紀地層對比,乃至整個揚子地區前寒武紀地層對比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易門地區亮山組宏體多細胞化石、漁戶村組小殼化石及牙形石、祿豐組一段恐龍化石及中侏羅世老羅村組新莊動物羣化石的發現豐富了滇中地區化石種類,爲研究滇中地區地層生物學年代提供了依據。

(3)通過對區內化探土壤測量異常查證資料總結及分析,新發現多處銅、鐵、銀、硒礦(礦化)點,進一步對龍門山-滇中銅、鐵、硒成礦帶地質背景、成礦條件及成礦規律進行總結,爲區域找礦提供了較爲全面的基礎地質礦產資料。

(雲南省地質調查院 劉軍平 李靜 胡紹斌 孫柏東 宋冬虎 呂勃燁 關學卿 王偉供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