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東很危險!但比起誰襲擊了油輪,更重要的問題是……

摘要:油輪遇襲事件令海灣局勢驟然緊張。

作者: 王誠 北京外國語大學海灣阿拉伯國家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兩艘分別屬於挪威和日本海運公司的油輪13日在霍爾木茲海峽入口附近的阿曼灣海域接連遭到襲擊,其中一艘爆炸後起火,沒有人員死亡。

美國隨即把目光投向伊朗,指認伊朗是黑手。伊朗則堅決否認並認定這一事件“蹊蹺”。

油輪遇襲事件令海灣局勢驟然緊張。

一個月前,四艘油輪在鄰近阿聯酋富查伊拉港的公海上遇襲受損。在那次事件真相迄未水落石出之際,再有兩艘超大型油輪Front Altair號和Kokuka Courageous號於6月13日在霍爾木茲海峽入口附近的阿曼灣水域遇襲,受損嚴重程度遠超上次。兩艘油輪分別懸掛馬紹爾羣島和巴拿馬國旗,前者歸挪威前線油輪公司所有,後者爲日本國華產業公司運營。

1

美伊隔空大打“口水仗”

安倍斡旋宣告失敗

由於這兩起油輪遇襲事件“恰逢”美國與伊朗間關係持續緊張的關鍵節點,華盛頓與德黑蘭就此隔空大打新一輪“口水仗”,外界普遍擔憂雙方間緊張局勢再度升級,甚至引發兩者直接軍事對抗。

華盛頓方面,特朗普政府指控伊朗須對兩起油輪遇襲事件負責。兩起事件中涉及的六艘油輪,遇襲受損地點均位於阿曼和伊朗之間的公海。美國五角大樓第一時間表態稱伊朗“最有可能”是此次事件的幕後黑手,國務卿蓬佩奧則進一步指責伊朗在阿曼灣“公然襲擊”油輪。他向記者斷言,根據(美方)掌握的情報,從事件中所使用的武器,以及實施這類攻擊行爲所需的能力水平來看,(這起事件的)實施手法與伊朗此前對霍爾木茲海峽航道的襲擊威脅高度相似,且伊朗在地區的代理人絕無能力如此嫺熟地實施這類複雜的攻擊行動。

換句話說,美國國務卿認爲,只有伊朗有能力部署這些據稱用來襲擊油輪的吸附式水雷。隨後,美軍中央司令部於6月14日公佈了一段由P-8偵察機拍攝的錄像和照片,聲稱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在“襲擊事件發生8個小時以後”,派遣快艇從Kokuka Courageous號船體上拆除取走一顆未爆炸的水雷,以期搶在美方發現之前消滅證據,而這個過程“恰好”被巡邏的P-8巡邏機的光電系統拍攝到。

特朗普總統在6月14日晚些時間強硬表示,伊朗“毫無疑問”就是此次油輪遇襲事件的幕後黑手,並放言“走着瞧”。

來自國際獨立油輪船東協會的消息似乎也佐證了美方的這一結論,遇襲的兩艘油輪受損部位均在水線附近,“如此精準控制的襲擊似乎是精心策劃和協調的結果”。另依照美國中央情報局官員安東尼-金的說法,“既造成油輪船體受損,又不會導致船隻沉沒,這種尺度的拿捏往往只有‘國家行爲體’才能做到”。“國家行爲體”這個詞,同樣出現在針對上月發生的油輪遇襲事件的一項聯合調查結果中。

德黑蘭方面, 魯哈尼政府拒絕接受美方指責。伊朗外交部長扎裏夫在推特上發文稱,油輪遇襲事件已經不能僅僅用“令人生疑”一詞來形容。他指出,此次遇襲的其中一艘油輪Kokuka Courageous號,其所有權歸日本公司所有,且遇襲時間恰恰發生在到訪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會晤的當天,如襲擊事件爲伊朗所爲,實在有違常理。伊朗政府發言人也發出警告,希望海灣地區各國“切勿落入妄圖從動盪局勢中獲利的陷阱”,並呼籲,“提議的地區對話機制已迫在眉睫”。

安倍晉三是1979年伊斯蘭革命在伊朗爆發後,首位到訪該國的日本首相,此訪目的就是向伊方傳遞特朗普總統的信息,居中斡旋爲美伊兩國緊張關係降溫。然而,在會晤結束後,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在推特上連發十一條,質疑美國通過日本進行斡旋的誠意,拒絕與美方進行談判,宣告安倍此次外交努力宣告失敗。

2

一月兩次油輪遇襲事件

喚醒上世紀慘痛記憶

海灣地區當前的緊張局勢以及一個月時間連發的兩次油輪遇襲事件,喚醒了人們關於上世紀80年代末“兩伊戰爭”期間對國際油輪無差別攻擊的慘痛記憶。

1984年,當“兩伊戰爭”進入中期拉鋸後,得到美方支持的伊拉克率先發難,頻繁攻擊駛往伊朗的國際油輪和伊朗沿海的石油碼頭。作爲報復,伊朗不僅攻擊伊拉克的石油設施和油輪,還向科威特等支持伊拉克的第三國商船和油輪發起空中和海上襲擊。據美國海軍研究所統計顯示,期間約有451艘船隻,其中259艘是油輪,在兩伊發動的無差別攻擊中遇襲。其中,當時站隊支持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科威特損失最爲慘重,僅在1986年當年,就有28艘商船和油輪遇襲。

隨着對國際油輪無差別攻擊愈演愈烈嚴重威脅到全球石油供應,美國政府不得不出面進行干預。首先,華盛頓方面安排科威特商船和油輪轉而登記爲美國船籍,從法理上爲海軍出兵保護航行自由提供依據。但沒想到,美國海軍的護航引發了來自伊朗的更猛烈攻擊,僅在1987年的前四個月就有至少16艘艦隻遇襲。1987年6月,美國政府派遣一支由50艘艦艇組成的航母戰鬥羣,包括航母、巡洋艦、驅逐艦、核潛艇和150多架飛機等,開赴霍爾木茲海峽執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規模的美軍護航行動。

美軍護航行動最終導致與伊朗間的直接軍事衝突。1987年9月,美軍偵察機發現伊朗軍隊正在霍爾木茲海峽水域佈置水雷,立即派遣武裝直升機向伊方開火。此次衝突導致至少四名伊朗船員身亡,其餘船員被迫棄船並遭美軍俘虜,船隻遭美方擊沉。

可以說,美伊關係交惡來源於一系列的歷史積怨。美國匹茲堡大學中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斯·哈里森認爲,發生在1987年9月的那次直接衝突,對於當前的伊朗領導人而言,影響更爲深遠。

時任伊朗總統的哈梅內伊當時正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成爲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首位訪美的伊斯蘭共和國領導人。雖然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並未恢復,但哈梅內伊1987年對美國的訪問旨在向外界表明,德黑蘭方面願與世界各國進行接觸並實現關係正常化。

然而,導致至少四名伊朗船員身亡的衝突事件徹底打破了哈梅內伊的“幻想”。自此以後,他始終將紐約的那段經歷視爲美國對伊斯蘭共和國以及他本人的刻意羞辱。在他於兩年後成爲伊朗最高領導人至今的逾30年時間裏,哈梅內伊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指責美國絕非言而有信的國家。

在本週四結束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會晤後,哈梅內伊再次重申這一觀點,直言對美國遵守其承諾沒有絲毫信心。

3

美伊彼此不斷挑釁

付出代價的卻是全世界

事實上,圍繞着美伊雙方的“口水仗”以及撲朔迷離的事件真相,相較於誰是事件背後的策劃者和實施者,更爲重要的問題是:

美伊關係及整個海灣地區局勢爲何在過去一年時間裏急轉直下?

爲何一年前難以想象的油輪遇襲事件,如今發生後卻僅僅令外界感到不安而不再感到震驚?

在迄今無任何方面聲稱對此次油輪遇襲事件負責的情況下,國際危機組織伊朗項目主管阿里·瓦伊茲認爲,“如果伊朗真的是罪魁禍首,那麼正是特朗普政府的‘極限施壓’政策迫使德黑蘭選擇了最爲糟糕的激進做法”。

遺憾的是,美伊雙方都認爲,過去一年時間裏的一系列做法都是對於對方挑釁行爲的合法回應。特朗普政府以協議條件過於寬鬆、期限太短等爲由,宣佈退出《伊核全面協議》並重啓對伊朗的全面經濟制裁,還將伊斯蘭革命衛隊定性爲“恐怖組織”,迫使世界各國放棄進口伊朗原油,並於近期派遣“林肯號”航母重返海灣地區,向伊朗方面“亮肌肉”。

伊朗則不甘示弱地將美軍中央司令部認定爲“恐怖組織”,並威脅同樣退出《伊核全面協議》,重啓鈾濃縮活動,以及“在本國原油無法通過霍爾木茲海峽輸出時”,封鎖整個海峽的通航。此外,也門胡塞武裝、黎巴嫩真主黨等在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也被美方認定爲是伊朗策動的“代理人戰爭”,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附近目標近期遭受襲擊,也被傳與伊朗有關。

美國與伊朗間的緊張關係持續升級,很大程度上是彼此不斷加大挑釁力度的結果。然而,爲美伊緊張關係付出代價的不僅僅是當事雙方,而是全世界。

彭博社專欄作者朱利安·李認爲,如果確是伊朗攻擊通過霍爾木茲海峽的油輪,無論是直接攻擊還是通過代理人攻擊,都可以向外界發出一個明確信號,即在未經該國同意的情況下,這條全球最重要的石油運輸航道的安全性就無從保證。

目前,伊朗在美國“極限施壓”之下,石油產業因出口受阻,收入銳減,國內經濟已瀕臨崩潰。因此,如果伊朗襲擊油輪,將迫使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科威特等國同樣將面臨原油出口短期內中斷所帶來的壓力,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作爲原油進口國將不得不面對更高的油價和更不穩定的供應。

受此次油輪遇襲事件刺激,國際油價在隨後數小時內大幅上揚,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漲幅一度接近5%,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油期貨價格也達到4%。 瓦伊茲表示,“無論伊朗是否幕後黑手,是否被冤枉陷害,海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正在日益加劇,勢必會大幅抬升全球能源價格的風險溢價”。

4

海灣地區火藥味愈濃

破壞性後果誰來承擔?

油輪遇襲事件發生後,遊弋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海域的美國第五艦隊,以及伊朗、阿曼兩國海軍均對油輪上人員展開了救援。此次油輪遇襲地點與上次相比更接近海灣核心水域,且破壞更嚴重,再次凸顯海灣局勢的危險性和複雜性,令當前海灣地區的緊張局勢火藥味更濃。

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第一時間對油輪爆炸事件表示譴責,指出“世界無力承擔海灣地區大規模衝突所帶來的後果”;歐盟呼籲各方保持“最大限度剋制”;俄羅斯則強調任何一方都不應妄下結論,亦不應藉此向伊朗施壓。週四當天晚些時候,聯合國安理會專就此次事件舉行閉門會議,以防止本就是全球“火藥桶”的中東地區再度爆發軍事衝突。

然而,無論是德國外長、日本首相還是歐盟對外行動署祕書長對伊朗的緊急訪問,似乎都無力化解衝突一觸即發的危局。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美伊雙方有意爲持續升級的緊張關係降溫。

油輪遇襲事件爲避免美伊直接衝突的外交斡旋努力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上月油輪遇襲事件發生後,英國外交大臣傑里米·亨特曾警告說,“擦槍走火”引發衝突的風險正在不斷累積。任何導致大規模人員死亡或任何導致美國人身亡的襲擊事件都有可能成爲直接軍事衝突的“導火索”。

此次Front Altair號油輪遇襲爆炸產生的熊熊火焰,似乎預示着戰火極有可能在未來籠罩整個海灣地區,其產生的破壞性後果,任何一方都無力承擔。 

來源:瞭望智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