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而言之,處理垃圾難題,應積極發動公民參與,形成社會合力成爲建設中的中流砥柱。由此可見,政府應扮好“指揮官”的角色,從廣宣傳和嚴管理兩手抓起,正確引導公民社會的環保意識,共建清新綠色家園。

綠色是發展的底色,是社會民生的生命色,當前我國已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然而,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垃圾圍城、垃圾圍村讓民衆不堪其擾。其實最大阻力還是來源於人民羣衆對垃圾處理的意識薄弱,更不懂垃圾分類的專業知識。當然,政府宣傳的缺位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可見,只有政府來牽頭,公民巧配合,貫徹五位一體才能共創綠色發展,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公民是生態建設的“主力軍”。垃圾是人類生產、生活所無法避免的產物,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消費方式的變化,居民環境卻出現滑坡,尤其是生活垃圾。公民不應置身事外,這不僅是關乎自身生存環境而且也是關乎自身生活質量的問題。此外,公民作爲一個龐大製造垃圾的責任體,有責任和義務去處理。如果每一個公民都有自覺分類、處理垃圾的意識,基於這個強大的基數合力將會有效的推動垃圾難題的處理。總而言之,處理垃圾難題,應積極發動公民參與,形成社會合力成爲建設中的中流砥柱。

政府是生態建設的“指揮棒”。公民是生態建設的主力軍,那麼政府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這支龐大隊伍指揮官。一方面,人民羣衆意識、專業知識的缺位,乃至“中轉站”——垃圾收取處理者都出現了管理的缺位;另一方面,我國缺乏具有環境責任擔當的企業家,垃圾回收再生利用的企業少之又少,垃圾處理“最後一公里”難以解決。政府責任的缺失,導致公民在環保方面如同一盤散沙,無意識無組織。由此可見,政府應扮好“指揮官”的角色,從廣宣傳和嚴管理兩手抓起,正確引導公民社會的環保意識,共建清新綠色家園。

五位一體思路是生態建設的“新導體”。生態建設並不僅僅侷限於環境難題的治理,也並不侷限於打造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以生態治水爲例,多地以“水生態”+扶貧的模式來刺激帶動當地新農業產業的發展,催動經濟增長;某些具有水系的城市,在治理過程中以疏代堵,創新管理手段彰顯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精神,並且將美學的功能凝聚在治理方案中,造就魅力水城凸顯城市特色。簡言之,生態建設並非只是治理,更多的是在綠色的底子上結合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領域共平臺、共發展。

解決垃圾難題關乎百姓生存環境,更是打造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一步。因此,生態環境的建設是一個由政府開始,自上而下推動的系統工程,必須由政府的頂層設計作爲指導,以科學政策作爲載體,充分調動基層羣衆的參與積極性,充分調動整合各個領域資源,形成合力實現永續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