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天妃宮小學新校區地塊發現了明代護城河儀鳳門段的東駁岸遺址,結合2015年發現的西岸遺址,終於得以還原明代南京城牆下關一帶護城河的最初風貌:獅子山下的盧龍河向南,沿着的是今日熱河路的走向,寬度超過100米,而非今天所看到的是緊貼儀鳳門城牆的一條小河道。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信息管理與公衆服務部主任駱鵬介紹,這意味着當時城牆和護城河之間有很大的地塊空間,明代南京十大寺廟之一的靜海寺和天妃宮組成了地塊內的主要建築。特別是靜海寺規模宏大,它真正的位置就是今天的大觀天地。

駱鵬告訴記者,明代護城河的縮水,主要發生在清代。隨着南京下關的開埠,人口逐漸聚集於此,用地需求日益增長,最初護城河被填平。到了民國時,更是沿着當年護城河的河道走向,建起了今日的“熱河路”。

相關文章